美國貿易赤字由1996年的1500億美元,遞增至06年的超過8000億美元。踏入07年後,美國消費力轉弱,貿赤縮減,惟每年赤字仍逾5000億美元。這些錢大部份流到亞洲,不但推動經濟擴張,還推高工資、商品、房產和股票價格。隨着工資上漲,內需也水漲船高。
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新批個人貸款按年激增53.8%,達1.12萬億元人民幣;同期住宅按揭貸款大增49.6%至9323億元人民幣。明顯這樣的增長難以持久,但經濟是由許多不同環節組成,個別環節收縮,其他環節可以進一步擴張。
廉價國貨日子將過去
我們看到一個情況,那就是西歐和美國面臨通縮威脅之際,新興經濟體系面對的是通脹問題。參考「巨無霸指數」(BigMacIndex)和亞洲的工資數據,發現亞洲貨幣趨於升值,而通脹率亦呈現向上之勢,這意味亞洲區的生產成本將上漲。換言之,中國製貨品價廉物美的日子將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貨價上升。
在全球經濟未完全復元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系的中央銀行面臨一個兩難局面,他們無法大力收緊銀根去遏止通脹。對於一些國家面臨通縮,另一些國家卻呈現通脹壓力,情況會變成怎樣呢?在全球化的經濟大環境下,國與國之間的物價調節,會透過不同的通脹率或滙率調節去顯現出來。舉例說,過去幾年,新加坡本地物價只是溫和上升,但隨着美元兌每坡元貶值,從01年12月的1.85跌至目前的1.34,新加坡物價相對美國有所提高。
個人認為,亞洲資產價格將會再升值,所以我建議累積新加坡、香港、泰國和馬來西亞等高回報股票。這不是說要在現階段「瞓身」買入,但相對接近零息的美元存款和孳息僅為2.69厘的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亞洲股票回報顯得更吸引。
麥嘉華
末日博士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