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心臟病發如能及早通波仔,可大大降低死亡率。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引述外國研究指,若急性心臟病患者在病發一小時內通波仔,死亡率為15.4%,但隨着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死亡風險越高。
該院前院長高德謙昨日出席世界心臟日活動時表示,急症心臟病發死亡個案中,有三分一是突然猝死,如能在發病一小時內接受通波仔手術,可有效減低死亡率。一項丹麥的研究跟進6,209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如病發一小時內做手術的病人有15.4%死亡,手術每延遲一小時,死亡風險升五成;在一至兩小時通波仔的死亡率為23.3%;三至六小時則達30.8%,比較在一小時內接受通波仔的病人,死亡率上升一倍。
該會建議,如胸口持續疼痛15分鐘,並有氣促、乏力及冒汗,應即求醫;若有脷底丸應即時放一粒在舌下;或食一粒亞士匹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