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綁匪在尖沙嘴街頭與警爆槍戰;兩警拔槍與持刀疑犯對峙;記者比警察更早到場救起墮進魚塘的婆婆……這些把讀者帶到事發現場的新聞片段,04年起買少見少。警方通訊系統數碼化又拒絕即時公佈突發事件,導致突發新聞萎縮。有前線記者擔心,一旦消防處通訊也全面數碼化,突發新聞將成為歷史。
02年綁匪騎劫富商房車在尖沙嘴現身,本報記者接報到場,用採訪電單車作掩護,子彈在頭上橫飛時,拍得綁匪與警察槍戰實況,照片轟動一時。有前線突發記者稱,04年警方通訊數碼化後,傳媒只能監聽消防處部份救護車通訊,難以即時得悉不涉傷人或當場死亡的突發事件,「即刻知道死咗,會直接call黑箱車,唔使白車。」
碰巧聞Openfire揭魔警案
魔警徐步高06年在尖沙嘴槍殺警員,有突發記者憶述,碰巧當時正採訪警方調查其他案件,才得知消息,「PTU(機動部隊)架機聽到話'Openfire(開槍)',先趕得切,否則可能冇人知」。今年5月,西貢浪茄仔發現被鐵鏈綑綁的屍體,警方一直沒公佈。本報記者剛好發現有空運法醫的直升機在將軍澳報館附近上空出沒,才揭發事件。
有些報館突發組的壁報版貼上香港地圖,紅點標示正在採訪的記者位置,藍點標示候命記者方位。有負責監聽的記者說,平時留守報館靠俗稱「九九機」的電訊接收器橫掃各區救護車訊號,一有可疑即通知附近記者到場,「以前每更有十幾個同事喺出面,家縮剩一半。突發新聞同市民息息相關,香港人好鍾意睇,家越嚟越少,遲啲可能冇埋」。
「點解係警察幫我判斷?」
有前資深突發記者估計,業界1997年處於高峯,突發新聞記者達1,000人,如今跌至約500人,傳媒接獲突發新聞消息宗數大跌七成。有報章管理層透露,裁員是節省資源的方案之一。「未必有人有心隱瞞新聞,公共關係科交個波畀999電台,每日求其整幾條出嚟應付我哋」。
另一前線突發記者表示,經常有記者從其他渠道知悉有突發事件,致電警方求證,警方才發稿。他最不滿警方充當傳媒的把關者,「點解係警察幫我判斷?點解係警察話我聽我對邊單新聞有興趣?屯門有警察開槍,第二日先出稿,唔通警察覺得傳媒對呢單冇興趣」。
記協就警方公佈突發事件調查
詬病:箝控個案發佈宗數
例子:平均每天發佈2.7宗,是總罪案數目的1.27%,其中九天「零公佈」*
詬病:發佈時間超慢
例子:半數個案於接報30分鐘後發佈,其中3宗逾四小時才公佈*
詬病:發佈資訊過於簡單模糊
例子:元朗滅門四屍慘案接報近四小時後,只公佈案件屬「求警協助」類別
詬病:隱瞞牽涉名人或官員案件
例子:霍震霆兒子霍啟人涉醉駕被捕;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與妻子在灣仔發生車禍;消防處高級助理救護總長陳兆君駕私家車接載其他救護員時撞車
詬病:特定類別案件「人間蒸發」
例子:公安闖香港水域越境執法、街頭騙案、巴士意外
*09年下半年數據
資料來源:香港記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