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接聽數以十計觀眾或聽眾來電,逾半數投資取態在於大行報告推介。你或許會問,哪間大行報告最好?對不起,我答不到。但按美國大學調查,大行報告準繩度極低。最差大行報告呢?有。以下舉3個例證。
眾所周知,我對洗頭水無好感,公司較早前指負面報道,反而是大好宣傳,更是顛倒是非。洗頭水未出事前,我早有疑問。偏偏某大行分析員,誤信其潛力之大,開拓中藥、衞生產品商機無窮。7月份短短兩周內,兩度發表報告大力推介,目標價7.15元。不幸,報告一出,股份隨即爆煲,聞說分析員「騰雞」異常。
第二個例子係思捷環球(330)。係人都知,依賴歐洲市場的思捷刻下氣數已盡、產品混亂及定位不清更是死症。偏偏又有大行,於業績前兩三天推介,聲稱思捷業績雖倒退,但公司重新定位,股價定可上升。大行建議買入,目標價58.5元。誰不知,業績公佈後,硬說思捷重組未符預期,業績表現更屬災難,目標價削至33.5元。
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其三係香港交易所(388)。我曾在另一地盤說過一股都不能沽,但5月份港交所高處140元以上。以當時市況,叫沽不難理解。查看紀錄,正正又是某大行重申港交所落後大市評級,原因之一是跨國企業新股在港掛牌後大多交投偏低,無問題。但聽畢其以俄鋁(486)、渣打集團(2888)及納指7雄為例子,我只可一笑置之,因為反映佢哋無做功課,查看究竟。
他們撰寫報告前,往往是先假設結論再尋找數據。要講的是,分析員擔當重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一關務必嚴守。
青姐,可否話我知邊啲大行報告咁差?「咪諗」!我唔會講!總之係來自同一家手筆。但故事告誡觀眾,所謂大行亦充斥九流分析。而作為傳媒,與其依書直說,報道大行觀點,倒不如負起批判劣質報告的使命,這對觀眾肯定獲益良多,對自己亦必然大有市場。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