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疑病增抑鬱症風險擔心患癌主婦 單月求醫10次

過度疑病增抑鬱症風險
擔心患癌主婦 單月求醫10次

【本報訊】常感身體不適檢查後卻證實無病,或聞說親友患病後非常憂慮個人健康,這都是過度疑病行為症狀。中文大學調查發現,三千多受訪者中一成人有過度疑病行為,中年人最常見。
記者:陳凱迎

現年50多歲的主婦Hydee說:「我成日懷疑自己身體有問題,但就唔知邊度有」。她在12歲那年被發現患上輕微心漏症,醫生當時向其母說「呢個女應該養唔大」,這句話植根她心裏,從此非常關注健康,加上家人患癌,擔憂情況近年越見嚴重。
Hydee形容,每分鐘都會摸自己的身體,以監察有否異樣,「有時會摸到硬塊,或者摸到某部份大咗」,慢慢她連家人及朋友都「捉住嚟摸」,以確定自己的身體是否有異,「瞓咗都要佢起身幫我摸吓」。
過度擔憂令Hydee最嚴重時單月求醫10次,頻密檢查雖助她及早發現罹患膽囊毛病,但手術治療後卻變得比以前更怕自己患病,「唔係怕死,係怕病嘅過程辛苦,唔希望咁樣去到人生終點」;其後Hydee經朋友建議求診精神科,證實有過度疑病行為。
本身罹患焦慮症及抑鬱症的Sandy,近年因有家人相繼患癌,也讓她出現過度疑病行為,「有鼻塞同頭痛就怕係鼻咽癌」,甚至連醫生認為無必要割除的粉瘤,她也堅持要割,心情長期低落,精神科醫生也越見越密。
中大健康情緒中心主管李誠說,其中心去年9月進行的電話調查發現,受訪的3,014名15至65歲港人中,有10.9%出現過度疑病行為,他們會出現疑病行為問卷中五至七個症狀,如擔心自己的健康,從媒體或身邊人聽到某種疾病時,也會擔心自己會患上該病等。

本港57萬人患病

以09年15至65歲的本港人口計算,上述調查反映本港約57萬人有過度疑病行為;李指,過度疑病行為在45至54歲最普遍,估計與此年紀是癌症或心血管病高危有關。過度疑病者生理上會出現負面反應,如難入眠及關節疼痛,李指過度疑病更會增加抑鬱症、經常焦慮症及強迫症風險,建議有此問題就應減少過度監察身體轉變,把集中力轉移到其他範疇。

疑病行為問卷

1.你有冇覺得自己身體可能出咗一啲嚴重嘅問題?

2.你有冇擔心自己嘅健康?

3.當醫生同你講你嘅健康無嘢要擔心時,你有冇覺得難相信?

4.你有冇時常擔心自己可能有嚴重嘅疾病?

5.你有冇被唔同部位嘅痛楚所困擾?

6.當你喺電視、報章或你認識嘅人聽到某種疾病,你有冇擔心自己可能患上呢個疾病?

7.你有冇被幾種身體唔舒服所困擾?

倘上述問題有五至七題的答案為「是」,反映有過度疑病行為。
資料來源:中大健康情緒中心主管李誠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