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年起再次踏入選舉年。各大政黨不但開始部署2011年底的區議會選舉,也着力研究如何在其後誕生、負責推選特首的選舉委員會中「攞位」。2012年更是精采,先後有特首及立法會選舉,特區政府負責選舉的官員大叫「好忙」,預料新選舉模式下每場選戰都異常「熱鬧」。有心水清人士更提點,明年初的村代表選舉競爭激烈度,更是前所未見,率先揭開選舉戰幔。
過往的村代表選舉都算「和諧」,事先成功協調的機會甚大,因而令自動當選的比率極高。07年村代表選舉,約近1,300個村代表議席中,有競爭的議席只有325個,近1,000人卻在無對手下自動當選,比率高近七成半,令負責村選的局中人相對地工作量減少。
料自動當選比率大減
不過,明年村代表選舉未必繼續如此平淡。單仁聽聞當局透過地區人士初步打探過村選情況,發現競爭會較上屆激烈,暫時估計自動當選比率可能會減至五成,當局的工作量也會相對較上屆增加。
有知情人士分析,村選的競爭較以前激烈,與政改方案獲得通過不無關係。因為27個鄉的鄉事委員會主席,將成為所屬區議會的當然議員;而日後區議員的角色已經與之前有別,不會再只是街坊保長,而是有機會造王的一員,因此各方着意爭位意識上升。
雖然有人認為當然議員形同委任議員,不應一如民選區議員般有提名及參選權,但單仁聽聞當局未必這樣想。知情人士解釋,27鄉鄉事委員會主席至少經過兩層選舉產生,包括村代表選舉及鄉事委員會選舉,無論是否自動當選,也是經過直選洗禮,較難將他們當成一般未經任何選舉而晉身區議會的委任議員。鄉議局副主席張學明早前公開表態,爭取把當然議員納入民選區議員之內,顯然是代表鄉議局向當局發出的明確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