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行政商業並用 連環拳遏糧價 - 郭小民

國策透視:行政商業並用 連環拳遏糧價 - 郭小民

食物──近日成為全球政經話題的軸心。最觸動全球政要神經線的,自然是中日兩國釣魚台海域持續的爭拗,這宗赤裸裸由捕魚引發的主權之爭,隨時有升級危機。除了此大是大非之事,還有中國上月通脹在農產品帶動下高見3.5%,以及高盛減持雙滙,與滙源(1886)重組債務等事件。
對於中日兩國就釣魚台海域爭拗不休,再激起千重浪的政治議題,小民不是政治專家,不敢指點。
不過,從經濟角度看,不妨與大家分享一些現象,包括日本今年5月公佈放寬內地旅客的旅遊簽證限制,冀藉中國人刺激日本內需;日圓升值事件,美國在自保的大前提下,日本亦只能自救;中國今年首7個月,凈買入日本國債約2.3萬億日圓,為過去五年總和的6倍多。當然,買日債,中國亦有自身問題,就是要微調外滙儲備的結構。

藉買日債調儲備要適可而止

日本需要中國資金是不容置疑的,但日本人需要中國人在消費上大灑金錢,多吃魚生、多喝清酒。買日債需適可而止,免得壓低日本國債收益率,令日圓幣值升不停,有損出口,甚至可能危害日本主權,因此中日事件會否升級至劍拔弩張,經濟元素最終可左右大局。
中日爭拗不便多說。說回中國提前兩日公佈的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數據雖創出22個月高位,但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內地全年CPI宏觀調控目標控制在3%的目標,依然可達。
盛來運的信心,是來自CPI再創高峯,歸咎於部份農產品價格上漲造成,尤其是8月豬肉價格較7月上漲9%;鮮菜上漲7.7%;蛋上漲8.3%,影響最大。看來,對於食品與商品行業的整頓行動,勢必踏浪而來。
除了以行政手段整頓食品價格外,內地監管部門亦可考慮多些運用商業手段。說到此,小民想先談談高盛,高盛06年宣佈入股中國最大肉類加工基地─雙滙集團,當時沒有人對這宗交易說三道四,自從高盛與其合作夥伴內地私募基金鼎輝投資,06年起一連三年分到逾6億元(人民幣.下同)花紅,其後多次在市場減持股權,獲利十多億元。

高盛減持雙滙內地網民狠批

之後,內地網站嚴批他們的文章不斷,當中離不開外資控制中國食品,一場糧食危機正醞釀等言論。小民真的想不通,雙滙業務在高盛這專業財技高手協助下壯大,才可賺大錢分紅,高盛才可高價走貨;今天既然大家都認定外資將食品價格舞高弄低,那麼應對高盛連番減持套現叫好。
至於滙源重組債務,似與糧食無關,但非也。其實,滙源與雙滙有一個擦身而過的共同話題,就是雙滙曾經「和番」,助其業務壯大,但內地果汁飲品生產及銷售商龍頭滙源,未能與跨國飲品集團可口可樂「共諧連理」,箇中原因盛傳是因為民族品牌不能落入外人手中。滙源自此單獨發展,急速發展令財政現時面對大逆轉,須與銀行商討重組債項。
若當日能夠成全滙源與可口可樂的結合,滙源今日可能不會出現如此困局,可口可樂畢竟身經百戰,不能小覷。中國要各行業全方位壯大,不能單以中國式兼併,視野亦要闊一點,否則民族品牌的金漆招牌難保。收購兼併的藝術,中國不妨取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