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伍的「城市現代化」政策 - 楊梓燁

落伍的「城市現代化」政策 - 楊梓燁

日前紫田村收地行動,事前對村民求助不聞不問的劉皇發,突然臨危現身,勸告村民要顧及大眾利益,犧牲小我,不要阻礙收地行動。這種「犧牲小我」論,恰恰與內地近年興起的官方語言「發展就是硬道理」不謀而合。近年這些論述在官場上非常流行,均反映出政府當局對城市規劃和管理的背後理念:不論任何理由,我們都要實踐「城市現代化」。
這套所謂的「城市現代化」,其實就是政府在制訂城市規劃政策時,期望一座城市要有近乎完美的設計,能配合商業活動的發展,又能令人感到生活方便舒適。
這種理念曾經在全球橫行一時,但那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情了。在二十世紀末,歐美各國已經摒棄這種規劃理念。為甚麼呢?因為它只考慮到如何從城市規劃中獲取最大的利潤,又過於理想主義,忽略了城市規劃是涉及文化、生活態度,以及實際生活的需要,最後的結果是失去城市規劃的真正效用。
前陣子,香港發生無牌小販逃避追捕導致墮海事件,正正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在一個成熟的自由經濟市場,經營買賣需要牌照是合理的。但是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小商戶經營小本生意,卻要付出高昂的舖租,根本不能生存。在這種趨勢下,流動小販自然是小市民經營小生意的唯一出路。不僅如此,街頭販賣更是香港人文風景的特色,已經成為一種街頭文化。所以,政府應該做的是,盡量令這些流動小販可以合法經營。
可是,我們的特區政府卻抹煞小販與小市民最後的生存空間,就像天水圍的居民及小販都希望政府能設立露天市集,放寬街頭擺賣的限制,特區政府卻一意孤行,斷然拒絕,之前甚麼活化天水圍的地區經濟計劃原來又是一句空話。當中政府拒絕的一個主要理由,就是認為小販與「城市現代化」的理念不符。政府的這種想法,不但無助於城市規劃的發展,更連小市民的最後生計也被剝奪。
國際建築大師JanGehl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對「城市現代化」提出批判,詳盡分析城市的所有空間都是促成人們的社會交往的地方,並不是單一現代化設計便能令人們安居樂業,當中更需要考慮文化性與開放性。簡單地說,空間不單止是物理上的一個地方,更是和你生活方式與態度有關的地方,就像我們的家居,它有關於我們個人成長與記憶,我們的情感賦予了這個地方的意義,它與我們生活態度和文化是息息相關。所以,城市的空間設計不僅是人們生存工作的地方,更是我們成長溝通的地方。《交往與空間》一書出版後,成為許多國家制訂城市規劃政策時,重要的參考書。我們的特區政府,還以一套落伍的規劃理念制訂及實行城市規劃的政策,不思進取,更自以為很國際化,實情就是倒退。
楊梓燁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