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投資者開始留意農產品價格上升,事實上,在羅杰斯國際商品指數中,咖啡、小麥、橡膠等年初至今已升逾28%。筆者認為,農產品價格上升主要由三大因素推動,分別是農產品供應、投機和貨幣供應。
全球人口不斷膨脹,但耕地卻不斷減少,聯合國預期2050年農作物生產將減少25%,未來對農產品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正因如此,當澳洲必和必拓希望收購全球最大肥料廠Potash時,中國企業對此項收購亦感興趣,可見未來糧食供應趨緊已觸動人口大國的神經。
天災、投機推高價格
此外,俄羅斯的山火加上之前的旱災,俄國預計今年小麥產量僅得去年三分之二,因此禁止小麥、大麥、黑麥及玉米等出口,並把禁令延長至明年秋季,令小麥價格上漲。按去年數據,俄國是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禁令足以令小麥價格升勢火上加油。
中國昨日提早公佈8月份CPI數字,其實近來中國CPI的走向,十分取決於農產品的價格。最近內地囤積及炒作農產品的消息時有所聞,某程度是因為內地樓市持續受調控,A股又未大展升浪,令資金轉戰其他市場。過往因天災人禍而令農產品漲價,再導致通脹升溫是不容易引發加息的,因為縱使加息亦解決不了供應問題。但如果內地的通脹是由炒作農產品引起,中央就有理由以加息來收緊銀根,遏止炒風。
QE延長上升周期
金融海嘯後,美英等國均以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救市。如果美國推出新一輪的QEII,將加劇貨幣貶值速度和程度,引發通脹。
在成熟國家經濟仍脆弱的前提下,相信各政府在短期內不但難以終止QE政策,更難以加息,故可以預期大家將要經歷較長時間的通脹期。在通脹情況下,較利好跟基本需求有關的產品,農產品正是其中之一。
一般而言,如果農產品價格因天災人禍而上升,其上升周期約3至6個月;但如果是因為QE等政策影響,上升周期可以是3年甚至更長。因此,在未來的日子,各政府都可能要面對農產品漲價問題。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