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將每月收入的一半作儲蓄,並將積蓄購買基金,冀為資產增值,亦為退休做準備,但事與願違,基金價格潛水。因劉女士缺乏投資經驗,理財專家建議股債比例為六比四,並調配基金組合,平衡風險之餘,亦可爭取高回報。 記者:陳皓怡
劉女士在補習社兼職,每月收入6000元,足夠個人生活,每月盈餘3000元。雖然家庭支出由丈夫負責,但丈夫未能兼顧劉女士退休生活費,所以幾年前分段購入7隻基金,為退休準備。「用了共75萬元買基金,但現值只66萬元,蝕了一成多!」僅一隻基金的現值高於買入價。
75萬投資基金 蝕逾10%
假設每年通脹率4%,退休後投資年回報率5%,若退休後每月有現值6000元生活費,劉女士在65歲退休時,需有397.9萬元,才足夠22年退休生活。CFP財務策劃師李朗溢指,每月盈餘有收入一半(圖1),沒有其他債務,財務狀況良好,建議將12個月支出,即3.6萬元作應急錢,餘下2.4萬元現金一筆過作強積金自願性供款,另外每月盈餘3000元作月供基金。
李朗溢解釋,劉女士缺乏投資經驗,透過基金投資一籃子股票或債券,比投資單一公司股票,風險較低。將一筆過2.4萬元作強積金自願性供款,原因是強積金操作簡單,收費較一般零售基金低,並且受積金局監管。
假設強積金及基金年回報5%及7%,26年後分別有44萬及648.8萬元,加上現金3.6萬元,共696.4萬元,生活費可由每月現值6000元,增至1.05萬元。此外,劉女士或可提前在57歲退休,若通脹率及退休後投資年回報,分別為4%及5%,18年後,劉女士需382.2萬元退休金,可維持每月現值6000元生活費,直至87歲。
假設投資金額,以及年回報不變,18年後共得383.9萬元(表1),足夠退休生活費所需。
【個案】
讀者:劉女士(39歲)
職業:兼職文員
家庭狀況:已婚
月入:6000元
每月支出:3000元
資產:現金6萬元、基金市值約66.21萬元、強積金市值約4.6萬元
目標:65歲退休後,每月有現值6000元生活費
投資建議
勿過份投資新興市場
劉女士現有基金的股、債投資比例,股票佔60%,餘下40%為債券。雖然劉女士尚有26年才退休,惟李朗溢指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不宜冒進博取高回報,建議保持六、四比例,平衡風險。新增月供3000元基金,可按上述比例,投資股債混合的均衡或增長基金。
按晨星(亞洲)截至上周四資料,景順亞洲平衡基金表現標青,投資亞太區(不包括日本)股票及債券,其中股票佔六成,一年回報有19.11%(表2)。
雖然股票基金已佔六成,但金磚四國、亞洲、中國及新興市場共佔53.3%,風險過份集中新興市場(表3)。建議將新興市場及中國,分別剔出及減磅,將合共13.1%轉投環球基金,利用不同地區板塊作風險平衡(表4)。
強積金方面,現有賬戶中,股票佔六成、債券佔四成的平穩增長基金及大中華股票,各佔組合一半,整體股票比例為八成。
專家建議把平穩增長基金比例,由五成增至九成,餘下一成則為大中華股票。至於新增自願性供款,建議組合比例與基金相同,股票佔60%,債券40%。
理財疑難專家幫你
如果你在理財路上有任何疑難,歡迎你寫信來,只要你寄來的資料夠詳盡,並附上聯絡電話,理財版會幫你安排與理財專家面談,免費為你度身訂做更適合你的投資組合。
傳真:23703886;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郵寄:將軍澳工業邨駿盈街八號《蘋果日報》二樓理財版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