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處四十九樓的光華文化中心總部,我聽周院長說着一段往事。在故宮博物院計劃擴建之初,有設計師想蓋一座十九層的高樓,於是她帶他到位處四樓三希堂的茶樓,也是博物院的最高點,然後跟他說:「你要起十九層,試想像面前會看到甚麼,四棟大樓在你面前,把整個山頭都遮蓋掉,風景都沒了。」此刻,我看着似在雲霧下的香港,身體好像有點搖晃……
撰文:李潔嫦
攝影:陳盛臣
李潔嫦,自由人,音樂、電影、文字、阿根廷探戈、大自然探索、素食,都愛。
周功鑫,現任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47年出生,輔仁大學法文系學士,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曾任教於政治大學及輔仁大學。83-96年間,出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覽組組長,08年接任院長。放下繁忙的工作,周院長自言最喜歡爬山。
95年故宮博物院跟法國羅浮宮合辦展覽,當時的館長參觀完了故宮博物院,對當時仍是展覽組組長的周功鑫說:「這裏甚麼都好,但最好把面前幾棟房子炸掉。」這大概為周院長日後的堅持埋下了種子。當然,她成功改變了蓋樓的打算,跟馬英九總統要地,也提出了「對面不能夠有樓」的要求。在這西九龍文化區正討論興建方案、香港的不少地皮都被屏風樓佔據之際,周院長的不肯退讓與堅持,首先讓我佩服。
香港潮講文化,作為文物寶庫掌門人的周功鑫,肯定有資格教路。她讓我們看到,要推廣文化藝術,也真的要「潮」!08年周功鑫重返故宮博物院出任院長一職,從那時候開始,她就積極推展一套新的博物院營運方式。重點是我們都掛在口邊的「文化創意產業」。「我們希望是教育的延伸,能夠給文化創意產業者一些訓練,提升他們在文化上的質素。」這並沒有像我們般流於空談,他們開辦研習營,訓練設計團隊(除了設計師、還包括行銷、研究、CEO、財務人員),只為培養能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團隊。「在故宮博物院對面有一塊地,現在已撥給我們,將來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心。」周院長特別提到將來興建的「漢字博物館」,「全世界的文字,只有漢字的變化最多,最有藝術性,我們想有這樣的博物館,讓民眾欣賞漢字的美。」擴展工程還包括水墨美術館、王大閎紀念館(台灣建築界的先驅,參與設計國父紀念館和故宮博物院)、餐廳、茶樓和旅館,讓民眾直接體驗文化創意產品對生活質素的提升。對產業者來說,他們跟故宮博物院合作,加深了文化認識,也是對創意無限的發揮。
又轉又翻看古董
大概你沒有想過,會有博物館讓你把古物又轉又翻,仔細欣賞的吧?我倒試了一下!進入故宮博物院的網頁,360°3D看真翠玉白菜,親手轉着轉心瓶,看一尾尾的小魚在游動,令不少對古物無甚認識的人增添觀賞趣味,「我們做了很多數位(Digital)節目、拍動畫短片,就是想年輕人更願意親近歷史。未來我們會繼續發展電腦科技,因為網絡是主流的學習工具。」為了盡量親近年輕人,從08年開始每個星期六黃昏舉辦「故宮博物院周末夜」,邀請不同的團體去表演,例如傳統的布袋戲、歌仔戲、南管,現代的爵士樂、搖滾樂,以至街頭舞、肚皮舞等,盡量包攬不同層面和年齡的觀眾。於是,每逢周末,嚴肅的博物館內,方大的中式牌坊前,變成年輕人閃爍的舞台。「進入故宮博物院的人非常多,很多是年輕的家庭帶着小孩子來。」周院長露出滿足的笑容。聽着,我思緒飛馳,回到孩提時代……大夥兒並肩坐在木板凳,看廟前的神功戲,激動的鑼鼓聲,戲棚外攤販的叫賣聲,我還記得棉花糖和甘蔗的味道。戶外表演就是一種無拘束和單純的體驗,我在想,如果可以在「西九」,重拾這種回憶……
故宮博物院座落外雙溪,宋代詞人李清照有一名句「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潺潺溪流本來就有一份典雅秀麗。「我曾經參觀過故宮博物院兩次,印象中風景很美。香港的博物館外面就是馬路,不可能做音樂會。」我說。「可能在將來的西九龍吧。」周院長說中了我心中的期望!
價值觀不一樣
有點意想不到的是,翻查資料,掌管着大量無價寶的周院長,大學竟然是習法文的,也是個藝術史與考古博士,我即時聯想到在戶外埋首挖掘,一身泥濘的考古學家形象,與眼前這位儀態萬千的院長有點格格不入。周院長笑着解開我的謎團,「我到法國念博士,修讀考古史和美術史,但我是主修美術史。」在大學選修法文,則是受家人影響。「我家裏有一位伯父,他在法國留學,當時是三十年代。小時候跟他在一起,都會教我幾句法文,所以對法文產生興趣。」畢業後已在故宮博物院基層做事,從此與一堆國寶結下不解緣。「因為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到研究所念中國藝術史……」我不禁有點好奇,天天看着價值連城的寶藏,院長又會否有自己收藏的興趣呢?「我收藏家具,是二三十年代的栲楠木製造,是台灣本土製造的。」她帶着愉快的笑容回答。我這個環保主義者當然又一次要鼓掌哩!收藏古董家具,實用又環保,家具每天都在使用,保存古物之餘,亦多添一種涵意。
大概收藏古董的人,都着眼於古物本身的價值,近年中國古董的天價,更是舉世矚目。談起這問題,周院長卻有點不以為然。「在拍賣行的價錢不是真實的,可以說,是投資者在玩弄這個文物。」我想,就像我們的「豪宅」被抬舉至幾萬元一呎吧。這點,周院長倒有點學者的「不食人間煙火」。「如果你用市價來看,有些東西可能價錢不很高,但在歷史上,在義意上、文化上有特別的價值。拍賣市場這種高價的文物,不是我們博物館員認為最大的價值,我們比較注重文化和歷史上的價值。」
從投資興趣到學習
看着投資者「玩弄文物」,周院長卻並不反對。「我希望投資者可以從興趣轉到學習,進而認識和增加文化藝術的修養。對於當代藝術家而言也是好的,有人買他們的作品,就能生存,這樣的過程,等於支持藝術家。我一直覺得收藏藝術品對整個社會在藝術上的提升,對整個藝術市場的開拓都有幫助。」記得一次,我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看到一件石雕佛像中間有一道接口,原來是運送時被一分為二。以這種粗暴的方式對待我們的文物,我覺得很心痛。於是問周院長,有些文物賣到西方,甚至非法流出去,再由中國人買回來,有甚麼感受。她的回答卻是很平靜,認為是很正常的。「有時候留在外面展覽,也是很好的。在其他的國家裏,有自己的文物,等於一種文化的宣揚。」
去年被藍綠立委同轟「沒骨氣」,但依然堅持:「本着博物館專業倫理來看,有爭議的東西,故宮不能珍藏!」而拒收圓明園獸首像。
再推必看三寶
根據2010年1月底的統計,故宮博物院全院的典藏量達677,687件冊,堪稱文物寶庫。要院長推介一下必看之選,「真的喜歡文物,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像毛公鼎、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是最有人氣的展品。」院長的推介倒沒驚喜,不過這三件「鎮院之寶」又確是不可不看。
原置於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宮,推測是光緒帝妃子瑾妃的嫁妝。07年被揭出有破損,要落足眼力看看是否缺憾美啦!
是二千八百多年的祭祀銅器,是現存商代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看時定要留意鼎內的密密麻麻的銘文。
看得你食指大動麼,這是塊石頭,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這塊「肥嫩東坡肉」,是清朝的一個宮廷珍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