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府立法,不准回教的女僑民公開戴面紗,歐洲和英國,展開了一場「面紗辯論」(TheBurqaDebate)。
因文化的衝突,展開的辯論,將來會載入史冊的,像十九世紀牛津大學關於無神論的赫胥黎辯論,就成為西方的文獻。
面紗辯論,有了一個專門名詞,雖然不會提升為「學術」,但將來在社會的發展史上,還是有地位的。面紗辯論有知識份子和傳媒參與,最重要的是,英國內政大臣也表示了立場,宣布:我們不會跟隨法國政府,立法禁止伊斯蘭婦女不准公開戴面紗,因為限制一個公民的服飾,「不合英國作風」。
這句「不合英國作風」,叫做Un-British。一個崇尚人權和寬容的國家,不可以明文禁止公民該穿這個,不能穿那樣,如果跟隨鄰國,就沒有了本國的特色。
但是,英國的政治文化,層次很精妙。不立法禁止伊斯蘭婦女戴面紗,不等於在民間,以後就讓你這種服飾暢通無阻,成為主流。經過一場TheBurqaDebate,英國民間都知道,少數族裔戴面紗之事,成為一個「問題」(Issue)了。英國人懂得含蓄,內政大臣這麼公開一講:我們官方,絕對不立法禁止,潛台詞就是:你們民間企業,對於這種古怪而不符西方文明價值觀主流的服飾,如何對待,我們不管了,你們自己看着辦。
政府話裏有話的意思,民間都收到了。因此,從今日起,一個戴面紗的伊斯蘭裔倫敦大學的女畢業生,如果她戴着面紗去求職,面試BBC的新聞報道員,或者到中學去尋求教師職位,或者政府公務員,你猜僱主會不會請她?
她謀職成功的機會,比從前更低,也可以說,民間的「歧視」會由此而加深。這就是英國政治的含蓄之處:你要把一件不合理的要求鬧成大事,迫我退讓,好,表面上我可以屈從,但內裏我會叫你寸步難行。
譬如,遊客在外國被鎗殺,學學政治,香港人不必嘴巴上杯葛哪一個國家,反而嘴巴上說:我們不歧視家傭,但人人等傭工約滿不再續簽,從今天起,也可以絕跡不再去那裏旅行。有許多事,不必說,只管做,就是高明的政治了。但是玩那麼多政治,不累嗎?最好都不要,要講點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