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景線:台灣豈能改變中國政體 - 卜大中

台灣風景線:台灣豈能改變中國政體 - 卜大中

中方在剛簽署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時候,就急想着跳到政治協商,引起台灣的疑慮。馬英九總統覺得應該循序漸進,不同意立即進入政治議題,於是放慢腳步,也促使中方減緩速度。可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方最近不提政治,改派文化部長前來從事文化交流,以延後政治協商的議程。
於是,中國文化部長蔡武九月一日抵台訪問,他是第一位率團來台的正部級官員,意味着中台兩方交流層次越來越高,以及緊跟經貿之後,文化的交流即將展開。
從中國的角度看,無論經貿或文化活動,都必須為政治目的服務,也是泛政治的一部份。所以,簽署ECFA和蔡武訪台都是對台政治動作的一部份,或前置作業。老實說,中國並沒有把台灣的文化當回事。前不久,中國故宮高層官員就說他們的館藏遠多過台灣的故宮。的確,台灣的中國文物無法與中國比;而台灣本身的歷史文物中國不屑一顧,認為只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小分枝,無足可觀;如果一定要吹捧台灣文化,也是客氣話以及基於統戰之需要。若說台灣的流行歌曲是強項,帶領中國流行樂的趨勢,在中方官員的眼中也不過是奇技淫巧之末。
台灣在辯論是否該開放中國留學生來台時,有種說法是陸生可將台灣的民主自由思想帶回中國,並和平演變中國的政治體制;就像一九七五年七月底在赫爾新基召開的「歐安會議」,西方承認二戰後蘇聯佔領的東歐土地,交換與蘇聯東歐的各種交流,從此西方式的生活方式與價值體系進入鐵幕,為後來的大崩潰製造了條件。
但是,中國留學西方的學生遠超過來台的學生,回國後也不見對中國體制有甚麼突破性的改變,台灣憑甚麼可以透過留學生影響中國?此時的中國與一九八○年代末的蘇聯東歐有幾項重大的差異,使中國不會像蘇聯、東歐那樣崩潰。
一,蘇聯東歐的既得利益階層和菁英分子,相信讓共產政權垮台他們得到的利益更大,因此坐視共產政權崩潰。中國的菁英領導階層認為要鞏固共產黨的統治最有利於他們。二,東歐的西方自由主義傳統很容易接受西方價值,抗拒蘇聯的威權集體主義。中國沒有這個傳統,習慣於威權獨裁體制。三,中央指令式計劃經濟不敵資本主義經濟,可是中國老早就轉軌為資本主義生產模式。
四,中國自認是中國模式的民主體制,完全沒有東歐崩潰前的心虛與正當性缺乏感。所以,希望台灣和西方的民主可以改變中共的統治模式,在可見的未來有如癡人說夢。台灣不是也有很多人欣賞中國開明專制政府的高效能,而貶抑台灣的民主嗎?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