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資金流向回復正常軌迹 - 沈振盈

實戰理論:資金流向回復正常軌迹 - 沈振盈

經過前日的挾淡倉後,由於缺乏美股的指標,昨日港股走勢顯得疲弱,缺乏方向。這也難怪,好友前日挾上之後,始終對美股有後顧之憂,不敢造次。加上在亞洲時段日圓走強,美元兌日圓失守84關口,歐元及英鎊亦疲弱,若然到了晚上美國市時段,美元大幅回升的話,資金流向重納上周初的軌迹,股市必然遇到沽壓。
雖然筆者看淡,但過去一周大市挾上,其實亦早有心理準備,只是輕視了好友的力量。若以技術走勢分析,恒指自去年底延伸下來的下降軌仍未升破,此下降軌現處21600水平,對上一次觸及之時,就是8月初的21806。只要此阻力不破,港股仍處於反覆下跌的格局。

後市仍將反覆向下

今次的部署其實已較8月時為佳,但卻被上周五的美國數據打亂了節奏,幸而昨日下午時段歐元及日圓走勢回復正常,後市方向應沒有太大轉變,仍是反覆向下為主。
現時最令筆者憂慮的因素,主要是歐洲債務危機及美國經濟雙底衰退的風險。若然現在股市處於低位,人心惶惶的話,筆者反而不會太過擔心,但現時恒指仍處21000水平,道指則在10400水平,實在難以寄望資金會再大手買貨,反而憂慮沽貨的壓力會更大。
2008年的金融海嘯,引發的骨牌效應,完全在於資金抽緊,導致去槓桿化的出現。量化寬鬆政策的效力,主要在於針對當時的「信貸危機」,令投資市場重新槓桿化,其實對經濟復蘇的助力有限。投資市場經過一年多的炒作,基本上已升到與基本因素脫節,歐債危機帶來的減赤預期,將進一步抽緊資金。
資金湧入美債亦引發另一個泡沫的出現,而美國現時絕無辦法再做第二輪量化寬鬆。若然在現階段任何一個市場出現變數,觸發資金要拆倉,將會出現另一次的去槓桿化,到時之衝擊絕不可小覷。

沈振盈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