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現代婚姻制度下,婚與不婚帶給相愛的男女莫大壓力,一方向另一方逼婚,「不結婚就分手」的威脅下,畏婚、拒婚、逃婚的故事時有所聞。我認識一對男女,他們拍拖五年,女方發出了三十歲前結婚的最後通牒,男的痛苦不堪,決定分手。我問他為甚麼害怕結婚,他抱頭說,「說不清楚,就是害怕,她為甚麼不肯維持現狀?為甚麼不結婚就等於不愛她?」
現代婚姻制度早已為幸福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身心結合,永不分離。結果,本來無比單純的兩個人之間的愛情,與殊不單純的雙方經濟、生活習慣、成長背景、各自身後的一大串家人牽涉在一起。男女雙方為了各自或者共同利益,努力去改變對方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興趣嗜好,乃至理想與抱負。婚姻,又豈只是與自己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那麼簡單?難怪有人畏婚。
走婚最科學的地方在於,它承認愛情與生命一樣,是不斷成長的,而成長過程中,兩性關係充滿了變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對愛情的要求不同,有可能跟不同的人產生愛情。走婚制度為人性提供了最大的空間。
而現代婚姻制度要求一對男女一日相愛,永不改變,願望無限美好,卻與真實的人性相背。當愛情消逝了,則以法律條文、道德枷鎖、物業財產、子女撫養權等把他們強行綑綁在一起……
遠離「文明」與喧囂,摩梭人自成一套的走婚制度讓我看到了最純粹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