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信報》踢爆,理工大學因為興建教學酒店和社區學院,嚴重超支導致負債17億。世民對這一宗新聞絕不意外,也相信這件事最終會不了了之,那個財務深坑,也自然會由納稅人的血汗錢去填補。
專上教育的膨脹,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可是惟獨在香港,所有的大專學府都是由政府包底,都是高教國企。當然有政府的包底,大專學府自然有其一套生存的規律。
相對於香港的高教國企化,有美國那種政府不干預大學的模式。在美國,無論是學府也好,學店也好,招收甚麼學生,定位是甚麼,校方全部權責自負。結果既有野雞學店,也有頂級學府。這是自由市場必然的結果:總有些大家不以為然的產品,可是它們總有自己的存在意義。就正如大家都說世上只有iPhone好,可是偏偏仍有大陸的HiPhone。百貨應百客,就是這個意思。
多開新學位 可多點資源
香港的高教國企,多數由統一派位分配學位,非聯招的學額是少數。事實上,高教國企之間沒有直接正面的競爭,它們都被聯招和譜了。沒有真正的競爭,便沒有真正的進步;所謂排名的玩意,都是自欺欺人的掩眼法。
當然,表面的現象,只可反映部份問題。香港的高教國企,資源由學位數目主導;為了爭取開辦學位的數目,高教國企也變成了政府宏觀政策的追隨者,結果也將政治引入了高等教育。最重要是,高教國企多擴張,多興建,balance-sheet的質量重了,便有更多藉口開新學位,也可多點資源。
「開新學位也不一定有人去念啊!」說這句話的人,過去一定是住在火星。香港的中學畢業生,是被派位進大學,就像共產國家分配工作一樣。
所以,在香港有學位便有學生;而且這種制度,所有大學都一同參與;加上宏觀的教育政策傾向量化寬鬆,香港的未來,我很悲觀。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