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京藉港鋪排人幣國際化 - 郭小民

國策透視:京藉港鋪排人幣國際化 - 郭小民

中印兩國上周四發表聯合聲明,罕有地以隱喻方式要求美國穩定滙率;翌日,《中國證券報》引述國家外滙管理局消息,披露中國外滙儲備的各國貨幣權重比例,兩件事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背後卻蘊藏着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的重要意義,即是要美元穩,人民幣才可以開始向終極目標──儲備貨幣進發。
金融海嘯後,各國推出因地制宜的救市措施,令全球經濟不致陷入衰退,惜至今仍未穩固。近日美國帶頭不退市是可以理解。中國在這場「聯合」救市行動中,一直共同進退;不過,截至6月底,中國外儲已達2.45萬億美元,不到三年便猛增約1萬億美元,中國外儲美元佔65%,從中國的角度看,美國開動印鈔機導致美元兌其他貨幣貶值,中國骨子裏怎能不盤算自己貨幣的未來。

推人幣貿易結算國際化關鍵

近年中國崛起與其增持美債並駕齊驅,但大量購買美債,並未獲得經濟學者一致好評,有學者提出中國被綁架論(持美債太多,反被美國政策牽着走),認為中國若不正視美債問題,國家40萬億元人民幣與內地居民20萬億元人民幣儲蓄,等同沒了(至7月底,人民幣存款67.57萬億元;人民幣貸款45.14萬億元)。
對於學者進諫,總理溫家寶只是公開多次發表關注美元言論,未見行動。回心一想,中國已靜靜起革命。由人行行長周小川提及人民幣將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特別提款權(SDR)角色,以至美國財長蓋特納4月訪華與副總理王岐山會晤時,原被認定的議題人民幣頓時「消失」,蓋特納訪問印度時預料,北京將追求讓人民幣在國際上扮演更重要角色,進行「必要」的調整。
的確,中國6月時重啟滙改,不再與美元單邊掛鈎,改為一籃子貨幣形成機制;7月,人民幣跨境結算全球化;8月,人行允許境外三類機構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市;往後,內地擁有人民幣的企業將可增加境外投資,而小QFII亦只待國務院拍板。
中國正按部就班將人民幣推向國際化,但人民幣貿易結算更是關鍵一步。截至去年底,中國對外貿易2.2萬億美元中,以人民幣結算的僅約1%,若中國貿易夥伴願意增加人民幣結算,才會令人民幣在國際貨幣舞台上由配角變主角。要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能一蹴即就,但多的不妄想,就以10%計算,2200億美元的數字也不能小覷。

京視港可控人幣產品可多推

要商家改變對人民幣看法,只要告訴他們,用人民幣結算並非單為避免滙率風險,亦非貪圖3至5%升值,畢竟,這都欠吸引。說到此,大家應明白中央為何選擇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鼓勵香港多推人民幣產品,一句到尾,香港在中央眼中屬可控,人民幣產品可在香港百花齊放,吸引全球資金來港。屆時便可激化人民幣「進出」國門,為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開展羅馬之路。
香港在人民幣邁向國際化上扮演重要角色,對外,行政長官曾蔭權上周訪問俄羅斯時,不忘提到資金可選擇在港投資;對內,除商業銀行自行創商機外,證監及港交所亦呼籲經紀,不要錯過今次機會,不要單看今天的人民幣存款僅千億難有大作為,日後產品多了,中港兩地交易時間一致,局面便不一樣。
誠然,單看中國去年用4萬億人民幣救市,中國的策劃能力是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