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是仇富,只是反對政經霸權 - 盧峯

蘋論:不是仇富,只是反對政經霸權 - 盧峯

自由黨前主席田北俊先生在政治上向來是個「惹火尤物」,不時有一些富爭議性的言行,令特區政府尷尬,甚至令黨友也不知如何是好。○三年二十三條立法到最後階段,向來力挺立法的田先生突然公開表示不再支持草案,令前任特首董建華先生及北京負責港澳事務的官員陣腳大亂,最後被迫擱置立法,收回草案。其後在最低工資立法問題上又堅決維護商界利益,態度強硬,引來不少批評。
前幾天他又公開撰文批評特區政府是守財奴,認為外滙基金已滾存二萬多億元資產,每年平均可帶來一千億元以上的回報。只要特區政府願意把這部份收益拿出來扶貧及解決社會問題,貧富懸殊問題便可以紓緩,社會便可以較為和諧,「仇富」情緒便可以冲淡。他更指出,香港商界在本地做生意及納稅,為政府帶來龐大稅收及儲備,已克盡企業責任;偏偏卻因為政府「一毛不拔」而成為眾矢之的,實在是「硬食死貓」,有寃無路訴。
田北俊先生本身是大商家,曾領導的自由黨又是親商界的政黨,田先生為香港工商界打抱不平不是甚麼奇怪的事。只是他把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說成是一種「仇富」心理,說成只是特區政府的責任實在是混淆視聽,轉移視線,對解決社會矛盾、貧富懸殊等問題沒有甚麼幫助,反而可能加深市民對商界的誤解。
首先,香港社會近期出現大量對商界的批評不是因為市民眼紅商界或其他人成功,不是因為市民眼紅他人賺大錢,而是因為市民越來越發現市場壟斷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部份商界人士利用本身的壟斷地位攫取暴利,並肆意扭曲市場規則,罔顧社會利益,漠視珍貴的自然及社會資產。換言之,市民不是反對或仇視商界,市民反對或批評的是少數大企業壟斷本地經濟,並把壟斷之手伸向不同行業,不同經濟環節,令其他企業包括外資企業、中小企業難以打進市場,令創業者面對越來越大的困難與阻礙,令本地經濟失去了過往的活力與創意。最近,曾任新鴻基地產創辦人郭得勝先生私人助理多年的潘慧嫻女士出版《地產霸權》一書,揭示了作為香港經濟核心的地產業的壟斷情況。書出版後大受歡迎,不斷加印再版,還引發廣泛討論。這個現象充份說明市民對壟斷情況越來越有切膚之痛。
除了經濟上的壟斷外,市民對商界的另一個不滿是政治方面的問題。過去幾十年來,商界憑藉本身的財力令他們在政制、政治上有巨大影響力,並在北京政府、官員照顧下享受大量的政治特權及免費午餐,例如在選委會及功能組別這些小圈子選舉制度佔主導位置。也由於吃慣了政治免費午餐,商界對開放政制、落實全面普選一直持抗拒態度,令香港的民主化過程舉步維艱,令香港的畸形政制一直無法改善。當市民看到商界不但壟斷經濟利益,連政治利益也全放進口袋時,他們自然感到難以接受,自然強烈要求打破現時政治經濟上的壟斷,爭取改變畸形的政治經濟制度,包括爭取盡快落實公平公正的雙普選。
若果田北俊先生及有心的商界人士真的希望紓緩社會矛盾,改善社會氣氛。他們該做的不是諉過於人,而是盡力重建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而是放棄小圈子選舉及政治免費午餐,讓香港早日落實真正的雙普選!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