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加時的計劃,10年前因不受歡迎而擱置;10年後反對聲音減少。港交所(388)現時推動延長交易時間,時機較10年前成熟得多。
10年前的理據是「全球市場一體化,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延長收市貼近歐美市場,甚至邁向24小時交易,經營成本勢必增加,但收入則未必增多,經紀自然狂轟,後來發生仙股事件及換上新管理層而擱置。
今次的目標是要香港與內地交易所接軌,要接軌當然是大勢所趨,現時的大勢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香港股市定位為「全球投資者首選的中國交易所;同時做大中華區投資者首選的國際交易所」,正是這個大勢下理所當然的出路。
港股ETF及直通車有望放行
本港參與人民幣國際化,由原先零星的本地人民幣業務,在金融海嘯後,出現大提速。中央先發功推動人民幣成為貿易結算貨幣,在港的人民幣存款即出現大躍進。現時小QFII的準備工夫已完成,只待中央拍板出台,屆時人民幣流出流入的機制啟動,中港兩地的ETF產品必定蜂擁而出,將來國際板出台及以人民幣定價的股票推出,更是另一個新高峯。
若要兩地投資者互相投資雙方的金融產品,交易時間同步進行肯定是一個基本要求。以港股ETF在A股掛牌為例,目前A股開市早過港股,港股ETF在A股掛牌,如何出價十分困難,誰夠膽在港股未開市,便買賣港股ETF呢?投資者根本難以預期港股當天開市後走勢。據悉,深滬交易所遲遲未能批出港股ETF,其中一個憂慮就是交易時間的差異。
若港股可跟A股同步交易,讓內地交易所放心引入港股ETF,內地投資者名正言順投資港股產品,下一步重新研究推行港股直通車,讓內地投資者直接投資港股。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言,內地人擁大量儲蓄,要尋找投資出路,香港做好前期準備工夫,等待直通車來臨,屆時本港經紀與投資者同樣得益。
經紀面對中港股民此消彼長
面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洪流,本港股票經紀將面對另一個變革年代的開始。正如92年第一隻紅籌股海虹上市;93年第一隻國企青啤上市一樣。這兩類中資股其後在港陸續掛牌,成交當然不多,但無人可預測到中資股在其後的十多年可發展到現時的地步。中資股在本港市場的份量越來越重,去年佔港股市值58%,佔每日平均成交額72%,相反10年前的比重兩者皆只是26%。
中國投資者在港股的比重近年正急劇上升,根據港交所最新調查,09年更超越歐洲排第三,佔11.9%;本地投資者(包括個人及機構)的比重則越來越低,比重跌穿50%,只有49.7%,是91年有紀錄以來新低。
經紀必須面對現實,本港參與者的比例只會逐步減少,而內地投資者比重則越來越高,情況一如本港樓市,由內地人決定樓價,他們的參與只會與日俱增。
當人民幣回流機制設立,讓境外包括在港的人民幣可回流A股及債市,本港券商可設計更多投資內地的產品,兩地同步交易,有助他們就A、H股套戥或對冲,增加發展新產品靈活性,投資者有更多選擇,提高投資回報,券商亦能從中獲益。(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