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港約有70萬人患有腎病,研究發現病人的近親患上腎病的風險高達三至五成,其中患者的父母及60歲以上的近親更高危。有腎病患者的女兒,18歲已患蛋白尿及高血壓。腎科專家認為,除了遺傳因素外,患者一家人的飲食習慣也有密切關係,建議患者的近親及早接受腎病篩查。
記者:林潔華
香港腎科學會於08年至09年進行篩查研究,為844名腎病近親進行問卷、量度身高體重、血壓、抽查血液和小便分析腎功能。結果發現,病人的父母患上腎病的風險高達55%,其他近親包括兄弟姊妹和子女患腎病風險也有33%,60歲以上的近親發病風險高達74%。
如有吸煙習慣及肥胖的近親,患病風險也高。34%有吸煙習慣的近親出現蛋白尿症狀,相比非吸煙的近親多12%;體重指標(BMI)達25或以上的肥胖近親,有23%人患有高血壓,會增加腎病風險。
研究更發現,逾四成近親已出現小便不正常,當中超過兩成人分別有蛋白尿和血尿問題;甚至有兩成人的腎功能已嚴重受損。
初期病徵不明顯
威爾斯親王醫院腎科主任李錦滔解釋,腎病患者的近親患病風險較高,主要原因是遺傳和飲食習慣,「同一家人嘅飲食習慣類似,食嘢鹽份高,變咗血壓高可能性高啲」。如近親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患上腎病的可能性也較高。故戒煙、控制體重和血壓可減低患腎病風險。
香港腎科學會主席雷聲亮解釋,初期腎病的病徵不明顯,患者只會感到疲倦,到後期才出現小便有泡沫、胃口欠佳和水腫等,令病人難以及早察覺求醫。
46歲的簡麗萍在11年前發現腎小球發炎,03年開始洗腎,今年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她的20歲女兒在兩年前已發現患有蛋白尿及高血壓;44歲妹妹淑蘭也有血尿及高血壓症狀,需定期覆診控制病情。
現時全港約有7,500名末期腎衰竭病人需要洗腎,雷強調如能及早確診,得到適切治療不但可延緩病情,還可減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他建議患者近親可找家庭醫生進行針對腎病的檢查,包括驗血及小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