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首名同步換心肝的27歲女病人Jackie,因家族遺傳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簡稱FAP),家中已有兩名長輩在30多歲時無端病逝;去年她輪候換肝期間,也因毒素積聚引發心衰竭。醫生指,FAP病徵包括常感體力偏低及突然消瘦,不少人卻被誤診為心臟病或腸胃病,至確診時連器官移植也無法挽回生命。
「以為幫個肝 點知換埋心」
FAP患者的肝臟因先天缺乏某種酵素,以致一種名為「澱粉樣」的毒素,在病人出生後不斷積聚體內,一般40歲前就因心臟衰竭死亡。Jackie家中有兩名長輩在30多歲時突然病逝,促使全家人08年進行檢查,結果Jackie被證實患上FAP,澱粉樣毒素走遍全身。
直至去年,醫生認為Jackie必須接受肝臟移植才可續命,卻一直沒有好消息;結果連心臟也不敵毒素的攻擊,Jackie證實患上心衰竭,「本來以為只係幫個肝,點知要換埋個心」,憑着對醫護人員的信心,她終順利完成心肝移植手術,重獲新生。
負責為Jackie進行手術的瑪麗醫院外科部肝膽胰/肝臟移植組顧問醫生陳詩正解釋,澱粉樣毒素在Jackie的胃部及神經線等器官積聚,換肝後只可停止擴大毒素對器官的損害,卻未有方法將已積聚的毒素移除,幸不會構成太大風險。
陳又指出,不少病人會如Jackie般,體內神經線遭毒素侵害,體力經常偏低,加上毒素影響腸臟蠕動,妨礙吸收,令病人突然消瘦。然而,由於這些病徵太普遍,不少FAP患者會被誤診為心臟病或腸胃病,「到真係確診FAP時,好多時連移植器官都無用」。他呼籲,倘有人持續出現上述病徵,並有家人40歲前出現該病徵後無端病逝,就應考慮驗血,以確定是否帶有FAP遺傳基因。本港現時未有統計FAP患者的實際數目,已知的患者則正定期進行檢查;包括Jackie在內,瑪麗醫院過去五年共為五位FAP病人進行肝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