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原來香港問題是「川菜問題」 - 楊照

楊照:原來香港問題是「川菜問題」 - 楊照

甫去世的詩人商禽曾經開過牛肉麵店,而且開過兩次。先在南勢角,只支撐了兩三個月,關門之後,再接再厲,又在永和橋下找了店面,掛起「風馬牛肉麵」的招牌,既是「風馬」牛肉麵,也取「風馬牛不相及」的意思。
「詩人賣牛肉麵,總有幾分浪漫氣氛,特別注意到情調,因此盛麵的碗是精選的,很美。麵裡的青菜一定堅持用嫩豆苗。門口的玻璃櫃裡,懸着一大塊十多斤的上等肉,而這塊肉每天更換,為的是證明他絕不用廉價的冷凍紐西蘭牛肉。最初一段時間他幹得很有興致,……後來他對這種不斷重複的單調工作厭了,認為沒有一點詩意,終於把店頂給人家了。他開張時,我送了個鏡框給他,上寫着:『越是詩的,越是美的;越是現實的的,越是美的。』現在想想,有時許多現實竟不能提煉成詩。」
這段記錄,藏在逯耀東先生一篇談「牛肉麵及其他」的文章裡,甚至沒有明示詩人的名字,這篇文章又藏在談吃的書《祇剩下蛋炒飯》裡,作為全書最後一篇文章。不過,逯耀東的記錄一定可信,因為「風馬牛」開張時,他不但在場,還和一位「山東大個詩人」一起幫忙客串做了跑堂。山東籍、個頭高大,又是商禽熟識的詩人,那只能是管管了。
書名叫《祇剩下蛋炒飯》,書中寫的可遠遠超過蛋炒飯,甚至遠遠超過今天任何美食書籍。上下古今幾千年,還詳細考索了許多現代菜餚的來歷,論列其菜系宗譜,博大龐雜,難怪「牛肉麵」只能附在驥尾了。
出版《祇剩下蛋炒飯》時,逯耀東正在香港中大教書,因而書中多有與港相涉的內容。寫螃蟹的〈看來端的是「無腸」〉的文章中,描寫了過中秋後,香港「街上的上海南貨店,就掛起一面旗子來,黃底鑲着綠色的荷葉邊,上寫着一個斗大的紅色『蟹』字。那紅色字就像蟹蒸後的那樣顏色一樣誘人。蟹字旗在喧囂的街道上垂掛着,會使人聯想起荒村野店迎風而飄的酒帘。」
還有一篇〈那家福建菜館〉,寫的是北角「小上海」的一家餐廳。穿過英皇道,進入人車稀少的濱海倉庫區,經過印刷廠、汽車修理廠、油漆店才在巷子盡頭找得到。
秋日「蟹旗」今天還在嗎?北角的「福建菜館」呢?
《祇剩下蛋炒飯》全書最長也是布局最奇特的文章,叫〈香港問題與川味〉,破題先說:香港會有「回歸」問題,導因於英相佘契爾夫人(港譯戴卓爾夫人)和鄧小平會談時,鄧問了一句:「喜歡吃哪裡的中國菜?」鐵娘子隨口一答:「蘇州菜吧!」鄧小平立即回說:「哪裡,還是我們四川菜好吃!」如此對話破壞了氣氛,後面談甚麼就都談不攏了。
由此而有「香港問題」,也由此開始對於「川味」的種種討論,最後再繞回香港前途談判,從第六回和第七回談後餐宴的菜單,推敲談判的進展變化。用嚴肅認真的史家考據筆法,寫龍蛇遊戲文章,數十年後讀來不減過癮感覺。

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