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華先生:
別來無恙?請不要介意我跟你開個玩笑,真沒想到個子長得高䠷的你,一進台北誠品馬上變了「拿破崙」——著名的書店,竟讓你在媒體眼中跣了一交,是名副其實的「滑鐵盧」。其實也還好啦,你和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先生站在一起時,你也沒有被他的高度比了下去。須知道吳先生是出了名的有型氏,好幾次我碰見的他都是頭戴壘球帽身穿休閒服,但挺拔是一種沒法掩蓋的吸引力,我因此便常常吃那幾位在誠品上班的朋友的豆腐:「有這樣的領導人,難怪你們上了班就不願意下班。」接待你和一眾香港官員參觀旗下書店那日,隆重其事換上全套西裝的他,若從禮儀角度來看,當然是尊重,但文人多聯想,太多的禮貌,就容易變成「兵氣」。「假如有一天,誠品在香港」是當日拜會時主人家致辭的題目,「假如」我能早一點給你一點唐突的建議,我就會說,是先找人探路也好,是私下微服出巡也行,似乎可以在衣着上反被動為主動——踏足這個以「文化」馳名的城市地標之前,你可有更深一層地了解到「誠品」為何成功?
真的因為它是一家「書店」?天知道台北有多少歷史更悠久、地位一度更崇高的書店在近年經歷了有多慘重的損兵折將?忠孝東路四段上就有一家,店面本來很大氣,奈何營業額最現實,現在每次走過,只能為它萎縮成「寒舍」而唏噓。與愈做規模愈恢宏的「誠品」相比,誰說不是「只聞新人笑,不聞舊人哭」?但,又有幾人懂得「誠品」的「成功」之道,其實就是「轉型之道」?
俗語說「歌者,非歌」,吳先生亦深明一本書不是一本書:它是「慾望」。「一家書店」能夠成為「佳話」,是在與「慾望」交手時大勝三百回合:(一)文字慾:沒有一家書店有像「誠品」那麼好運氣,成立之初便遇上一位把文案玩弄得如翻雲覆雨的「大內高手」李欣頻。是她開創了人們走進書店便猶如掉進迷魂陣的風氣,抬眼,是宣傳標語的挑逗,低頭,又見書籍封面的引誘。書店如能有大量空間讓文字本身「現身說法」引人入「性」,當然並非一板一眼的老字號所能及,所以,(二)青春無敵:沒有一家書店會在「誠品」之前想到廿四小時通宵營業,乃是沒有賣書的人明白「書」和「性」的關係密切:怎樣的人拿着一本怎樣的書在閱讀,完全可以令幻想在另一個人的腦海裏大大的興風作浪。子夜時分的敦南誠品,黎明時分的敦南誠品,是隨着desperatehours進入倒數時的desperate一族的好去處——那裏有比翻書聲和腳步聲都輕得叫人歎息的地方更能「慰寂寥」?「寂寞」是年青人燃燒青春的天經地義的理由。「誠品」的長夜漫漫給他們提供大量的柴與火,這就是為何不那麼青春的人走進了永不打烊的誠品敦南店也會有回春之感——看人之餘,也重燃了被看的希望。
(三)時尚就是權力:逛書店會叫人精神抖擻,因為它讓人感覺到流行的無邊法力。書店的「暢銷書榜」所顯示的不一定只有行情,「誠品」便是借助它們來突顯它作為品牌的時尚觸覺。「時尚」一直是年青人心目中的最佳兵器,用來抗爭他們心目中的不合理建制,「誠品」之所以youthfriendly,便是因為年青人的慾望在這片屋簷下能被廣泛認同——假如我能更早提醒俊華先生閣下「小心『誠品』」,第一件事便會是請你打聽香港流行文化中有哪一項最能打入台灣年輕人的心。
但閣下沒有「輕裝上陣」也是反映了眼下香港人的某種文化:(一)較少創意,因為(二)極需要安全感,因為(三)在意他人眼光多於自由地表達自我。這三點亦將是影響「誠品」在香港能否成功開店的致命關鍵,譬如,假如,吳清友先生若問閣下香港的夜生活文化為何如此缺乏,身為香港人的我便期望聽見你以「真知灼見」解開這個香港之謎!
祝誠品早日登陸香港
林奕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