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謀買樓退休送兒留學 先清理蟹貨重整投資組合6年儲823萬

籌謀買樓退休送兒留學 先清理蟹貨
重整投資組合6年儲823萬

為準備丈夫退休後生活,及供兒子海外升學,家庭主婦方太投資基金及股票,組合各逾10多隻,冀分散風險,但現價仍潛水。專家建議集中管理基金組合,由17隻基金減至7隻,而股票則換馬至增長潛力較高股份。 記者:陳皓怡

方先生是公務員,現住政府宿舍,打算6年後退休,雖然有100萬元退休金及長俸每月9000元,但需搬離宿舍,所以方太希望置業自住。雖然方先生有長俸,但不足兩人使用,方太希望每月有現值8000元生活費。假設每年通脹率及方先生退休後的投資年回報各3%,方太需要366.8萬元,才可應付32年退休生活。

購買兩份教育基金

此外,她希望兒子能到美國升讀大學,按現時學費及住宿雜費,每年開支約35萬元,假設每年通脹3%,6年後要180.1萬元,才足夠4年大學學費及生活費。供兒子留學、加上置業及日後生活費,丈夫退休時需有846.9萬元。
為了達成目標,方太數年前開始投資,但不少為蟹貨。她亦有為兒子購買了兩份教育基金,一份年供5萬元,3年後供滿可得40萬元,另一份年供1.2萬元,兒子18歲時期滿有30萬元。方太亦購買了退休年金,每年供款2.4萬元,直至55歲,於56至70歲每月有5000元年金收入,基金及年金,每月平均開支約7200元(圖1)。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建議,方太在200萬現金中,撥13.2萬元(相等於6個月家庭開支)作應急錢,餘額有186.8萬元,其中100萬元投資基金,令基金組合投資額增至304萬元,另外86.8萬元買股票。

龐寶林(右)建議,方太的投資須換馬。 梁鑑章攝

【個案】

讀者:方太(47歲)
家庭狀況:丈夫(49歲)、兒子(11歲)
職業:家庭主婦
家庭月入:2.6萬元(已扣強積金)
支出:2.2萬元
每月盈餘:4000元
資產:現金200萬元、外幣現值17萬元、股票市值約36萬元、基金市值約204萬元、方太強積金13萬元
目標:
1.6年後,買300萬元物業自住
2.6年後,每月有現值8000元生活費
3.7年後,安排兒子到美國升讀大學

投資建議
減持金融基金 吸納高增長股

龐寶林亦建議,方太需要檢討現有的基金及股票組合。現時的基金組合,中國及金融類共佔53.3%(表1),前者具經濟增長潛力,可繼續持有,不過金融類則由28.5%減至14%(表2),原因是歐美加息時間一再延遲,銀行未能擴闊息差,盈利難以提升,而且歐美就業情況未有改善,故宜降低金融類比例。

買債券分散風險

新興市場對資源需求增加,資源類可睇高一線,可將減持的金融比例撥至新興市場。量化寬鬆政策使資金充斥市場,部份資金流向經濟表現較強的新興市場,可將環球類別轉投新興市場及亞洲。

此外,將每月盈餘4000元月供基金,中國、金磚四國、黃金、債券各佔25%,利用債券分散組合風險(表3)。假設一筆過304萬元及月供4000元基金,按建議比例投資,預期年回報8%,6年後得519.2萬元(表4)。

股票方面,建議將部份股票以現價換馬,如將中石油(857)換至力拓海外市場、兼集中上游業務的中海油(883)。新增86.8萬元資金可加碼至恒生(011)及安碩A50中國(2823),及投資於受惠內地消費強勁增長的內需股,如波司登(3998)、小肥羊(968)及維達國際(3331)(表5)。
假設一筆過122.8萬元股票年回報6%,6年後有174.2萬元,加上基金、強積金、現金及教育基金,共有823.3萬元,尚欠23.6萬元,由方先生100萬元退休金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