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的啟示 - 殷惠敏

流行歌曲的啟示 - 殷惠敏

大陸的流行歌曲中,我偏愛陳星和宋雪萊寫的歌。陳星的《流浪歌》,寫的是終年在外流浪的人思念家鄉母親的情懷。「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啊夾着雪花,把我的淚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過了多少年華。春天的小草正在發芽,又是一個春夏。」歌詞中透露着淡淡的哀愁,是對生活現實的無奈。點到為止,沒有濫情。

戶籍登記制削民工福利

為甚麼要出外流浪?這是三十年來幾億農民工在各地東奔西跑的共同命運。正如宋雪萊在《打工四季》的歌詞中所說:「一年四季打工忙,告別了田地走進了廠房,肩上的責任卻都是一樣,為了妻子兒女白髮爹娘。」奔波找工的過程,無疑充滿了艱辛,「求親託友又找老鄉啊,跑斷腿來餓斷腸,總算找到了一份工啊,苦累都不講,汗珠子往下淌。」景氣好,遇上好老闆,還可勉強衣食無慮,存點錢接濟家人。但經濟衰退潮一來,工廠關門,工資欠發,生活立刻就陷入困境。
這個史無前例的農村人口大移徙現象,牽涉到的還不只是生計問題。進城打工,成為經濟發展脊樑的這些青壯年,拿最低工資,無醫療保險,也不能享有社會福利。他們擠住在城市的角落,成為受歧視的新一代賤民。帶去的孩子也無法在正規的學校登記入學,必須擠入簡陋而為數有限的民辦學校。
反映現實的流行歌曲,使人聯想到中國當前面臨的一些爆炸性問題,諸如農村和城市在醫療教育方面的投資嚴重不足,過時的城市戶籍登記制度阻礙了農民工獲得社會福利,政策長期忽視鄉鎮企業,造成農村收入無法提高。

文藝創作應顯社會良心

隨着民工潮出現的另一個社會現象是,青年女子走出凋敝的農村,到大都市出賣自己的身體。這在大陸早已是見怪不怪,但流行歌曲中卻少有詠歎。對於這些女子,除了大陸公安偶爾奉命在掃黃秀中當眾凌辱外,一般人都歧視漠視,文藝創作者也都不碰這樣的題材。這使我想起南韓的著名詩人金芝河四十年前寫的一首詩《通往漢城》:

走在通往漢城的路上,我不得不去啊──
出賣我的肉體。
不知何年才有歸期,不知何日才能歡笑歸來,
更不知何時才能解開紅色的髮帶。
我不得不去了,
別再為我哭泣吧,我是不得不去了。
無論生活多艱苦,無論日子多心酸,
我怎能忘記這麥苗青青,豆花滿山,
我生長的故鄉。
我心深處,永遠難忘,
流着眼淚,但願我還能回到你身旁。
不得不去啊,別再為我哭泣吧,我是不得不去啊。
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在通往漢城的路上,
穿過乾渴的山路,天空也含着恨意。
我不得不去啊───
出賣我的肉體。

這首詩一九六九年在《詩人》雜誌上刊出,立刻造成轟動。詩人的悲憫心懷,引起社會的共鳴。當代中國詩人是否也應發揮社會良心的作用?不要再無病呻吟的哀歎甚麼金錢社會淹沒了詩歌創作的精神,睜開眼面對着社會吧。

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