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披露中國外儲美元佔65%分散風險 上半年頻掃日韓國債

首次披露中國外儲美元佔65%
分散風險 上半年頻掃日韓國債

【本報訊】中國外滙管理局首次披露外滙儲備的各種貨幣種類的權重,美元比重接近65%。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警告,儲備貨幣幣值若不穩定,發展中國家的外儲將面臨貶值風險。 記者:尹燕麗

上半年,中國在減持美國國債的同時,加大購買周邊亞洲國家的國債。分析認為,中國外儲多元化,不但可分散風險及保值增值,更有助於推動一籃子貨幣有效滙率的形成機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外儲多元利人幣國際化

中國購買日本國債今年上半年達到破紀錄的1.733萬億日圓(約202億美元);增持南韓國債111%,規模高達3.99萬億韓圜(約34億美元),躋身全球第三大南韓債券淨增持國家。
日圓從6月至今上漲11%,韓圜較4月的低點,亦升值約7%,加上南韓國債的收益率高於日美,中國外儲實現正收益。
法國巴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向本報表示,中國龐大的外滙儲備,令其很難大「變陣」,只能做小量變化以分散風險。
近期中國減持美債、增持日韓兩國債券,是出於「戰略性」佈局,旨在增強與亞洲國家的協同合作,提高互相依存度,避免之前過度依賴歐美資產的經濟增長模式。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進一步指出,中國改變外儲配置,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部份,提高亞洲資產在外儲的比例,是為了今後各國央行進行貨幣互換奠定基礎。
中國6月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目的是加強人民幣國際結算能力,擴大人民幣境外持有的規模。此外,本月允許境外人民幣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市,跨境貿易獲得的人民幣亦是最主要的資金,貿易儼然成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部份,外儲幣種的比重自然要與貿易關係互相匹配。
不過,05年以來的滙改,實際上仍然掛鈎美元,並未真正實現一籃子貨幣的形成機制。
之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在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市場,以及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都以美元結算,令美元在一籃子貨幣的比重過大。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現在歐盟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6月重啟滙改,採取了不同於上次對美元單邊升值後仍然掛鈎美元的做法,而是合理調整儲備貨幣比重,減持美元計價資產,增加非美元計價資產,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一籃子貨幣形成機制。
然而,美國計劃進一步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令市場看淡美元;日圓在狂飆創出15年新高後,疲弱的經濟令未來升值乏力,中國繼續增持日債的空間已經不大。

陳興動:增持日債空間細

陳興動稱,日債90%以上由本國國民及機構購買,市場容量很小,大量購買將推高價格,降低收益,所以相信中國不會大舉購買;至於美債,中國已擁有足夠大的規模,未來比例預料會減小。
陶冬指出,韓國銀行在金融危機中未受衝擊,貿易與政府財政也較健全,加上國債收益率高,故成為中國外儲的投資目標。
高盛中國經濟分析師喬虹則認為,中國對未來新增的外滙儲備,將更多投資於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及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