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眾多,經濟起飛,日用石油已升至830萬桶,而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東或非洲。業內估計再過三年,中國日耗原油將超過1000萬桶,是美國的用油一半,變成全球第二大耗油國。
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原油所需,以補自身不足,中國積極開拓海外油源,成績有目共睹,中國石油工人務實,深得同行佩服。但是國際石油與政治軍事是分不開的,因為有油,就可以富國強兵;無油的話,飛機、坦克猶如廢鐵。
當年爭優尼科鎩羽
中國從海外找油,現時的策略是「積極爭取、邊取邊買、人棄我取」,與美國的軍事介入、俄羅斯的強行加價等不大相同。但國際石油是一個極小的圈子,會員都是全球舉足輕重的大企業或國家機構,涉及動輒百億美元資金和國家安全利益,圈外人極難參與,而中國卻是一個新丁,在列強開始100多年後才介入競爭,其難度與決心不在話下。
中國在2005年與雪佛龍石油爭奪美國優尼科石油的控制權,雖然出價185億美元佔了上風,但最終被美國國會以國家安全理由禁售,功敗垂成。
在此之前,有傳媒訪問筆者,我就預料收購不會成功,因為優尼科以加州為根據地,油田佔地頗大,幾乎洛杉磯近海的油田都是它的,而加州又是美國最富有的大省,怎會接受自己的油田是屬於中國?而加州又是美軍太平洋艦隊核武總部,如何能容納在自己的潛艇航道上,有中國人的鑽油台?所以當時中海油高層揚言探囊取物,我就預期一定敗北,結果真是如此。
鄺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