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年初逾千輛石油氣的士,疑在中石化屬下油站加氣後集體死火,機電工程署表示,抽取34部石油氣的士及小巴測試後,未發現石油氣品質有問題而導致死火,調查死火事件的專案小組建議業界,加強對石油氣車保養及維修工作。有的士業界批評,政府至今未清楚交代年初的士集體死火原因,並將死火責任推到司機身上。
測試期間33宗死火
石油氣車輛事件專案小組向機電署提交「石油氣車輛測試計劃」結果,接受測試的車輛有34部,包括28部的士及6部小巴。第一階段,該批車輛會被分配到不同供應商的加氣站加油,直至行駛達4萬公里為止。第二階段再將部份的士轉換到不同氣站加氣,以觀察車輛表現會否因轉氣站而受影響。
結果顯示,在測試期間發生33宗證實死火個案,17宗是由於氣化器的空燃比調校不當,12宗是由於零部件失效,其餘4宗與電路問題有關。小組認為,在石油氣品質符合本港車用石油氣的規格下,只要透過定期車輛保養,石油氣車輛應可正常運作。此外,機電署自今年開始已抽取共69個石油氣樣本化驗,結果顯示石油氣品質符合規格,不會影響石油氣車正常運作。
斥將責任推給司機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分會主任杜燊棠表示,業界接受車輛在正常情況下死火,但年初有數以千計的士不尋常死火,政府至今卻未能為公眾解開謎團,而最令他不滿是報告將所有死火責任推到司機身上。他說:「好多的士用咗10年、11年都冇事,點解年初突然有咁多事發生,政府都解釋唔到原因。」專案小組會隨着測試計劃結束而解散,意味着集體死火事件將成為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