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積極商交所研推人幣計價產品

態度積極
商交所研推人幣計價產品

隨着在港人民幣增加,存款最新更突破千億元,市場對人民幣投資產品的需求有增無減,參與者紛紛研究推出相關產品。市場消息透露,就連未正式開業的香港商品交易所,也在研究推出以人民幣計價或直接以人民幣交收的商品合約。

聚焦商品期貨產品

商交所原擬於去年初推出燃料油期貨作首隻產品,但因實物交收安排受阻而未有進展,及後改為開發黃金期貨產品,惟至今因未獲證監會批出ATS(自動交易系統)牌照而未開業。但商交所未有減慢發展步伐,正因應人民幣產品的發展,研究推出人民幣計價或交收的商品合約。
市場消息透露,鑑於港交所(388)重新研究推出人民幣期貨產品,商交所無意競爭,加上商交所本身以商品為主,故研究人民幣投資產品時,集中在商品期貨方面,希望藉此提升商交所吸引力,並配合香港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仍待證監開綠燈

雖然商交所態度積極,但始終要先獲證監會批出牌照才可經營,發牌一事卻只聞樓梯響。商交所主席張震遠曾經預期,可於今年首季推出黃金期貨,但至今毫無進展,而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已於8月推出黃金期貨作首隻產品,捷足先登。
不過,市場對於商交所仍有一定期待,事關商交所的股東與董事會組合皆星光熠熠。工銀亞洲(349)及全球最大鋁業生產商俄鋁(486)母公司EN+Group各持有10%股權,中遠集團也是主要股東;董事則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工行(1398)執行董事王麗麗、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及港鐵(066)非執行主席錢果豐等。
香港政府並非商交所的股東,但08年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為商交所網站預拍訪問片,高姿態表示樂見商交所成立,又撰文力陳本港發展燃油期貨的優勢,一度令人擔心港交所的獨市地位受到挑戰。
記者︰高淑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