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刁鑽的問題、主觀的評分標準、無邊際的考核範圍,都教高中生聞通識科色變。有升中四學生表示,校內通識科考試曾問及「香港開埠時的買賣情況」,令她束手無策,「唔係單純考課本嘅知識,(答題時)要諗得好仔細」。
主觀評分標準
升中四的洪芷晴表示,中三期未通識科考試,學校讓他們一嘗新高中通識科的深淺程度,一條有關「香港開埠時的買賣情況」題目便令她即時冒汗,「要諗得好仔細,但諗得嚟又唔夠時間答」。
通識科主觀的評分標準同樣令學生無所適從。
洪芷晴表示,該科成績時好時壞,「有時覺得自己寫得好啱,但如果老師有唔同睇法嘅話,就會好低分。」加上新高中課程由舊制的4年縮短至3年,她擔心課程會因此變得緊張,「驚跟唔上,老師又未必照顧到咁多學生」。
升中五的林同學表示,經過一年仍未掌握通識科的答題技巧,不懂靈活運用課本知識,故發揮性大的題目是他的致命傷,「試過最低得3分(滿分為10分)」。
他希望新學年可找出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在成績上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