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無權無助與無奈 - 韓連山

年輕人無權無助與無奈 - 韓連山

不足四個月內的五宗上水天平邨年輕人輕生事件,使人震驚和惋惜之餘,不但顯示了特區年輕人的困境,也讓我們反思特區政府對年輕人支援不足的現象。

學生做教育政策白老鼠

當年輕人發覺自己對生命失去自主權,周遭又找不到支援,在極無奈的情況下自我了結生命,不少社會學專家稱之為疏離現象。這個疏離現象,正正是越來越多的特區青少年感受良多的經驗。我們的教育制度在不斷製造失敗者,騙人的「三三四」新高中學制對絕大部份學生是「三三○」學制,只有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精英才有入讀四年制大學學位課程的機會,其餘的百分之八十便各安天命,念完副學士不獲認受、修畢毅進課程難與人競爭、展翅完畢也找不到工作。不少年輕人賦閒在家,宅男電車男數字日趨增加,自我孤立的情況下再遇上生命不能承受的挫敗,如失戀、家庭糾紛、工作不如意、交友困難等,便很容易產生自殺念頭,在某一天的突發事件刺激下,走上了不歸之路。
要協助年輕人,首先要改善的是我們特區的大環境。政府每年的施政報告都強調投放最多資源在教育項目,可惜的是過去的十年教育政策只製造了十年的動盪,朝令夕改的教育制度害苦了前線教育工作者,把學生變成一批又一批的白老鼠。官員們要反思的是:既然資源投放了,又只見動盪、只聞怨聲載道,問題出在哪兒?教育資源投放是否應向弱勢學生傾斜?教育政策是否肯顧及社會貧富懸殊日益加劇下之年輕人困境?

勿奢望政府會出手打救

畸形的特區社會,雖然未至於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局面,但是官商勾結、政策偏袒地產大財團,導致的樓市不健康現象,已粉碎了眾多市民自置物業的夢想。立法會內的一眾功能組別議員,為了維護小眾利益,大部份已不理市民水深火熱的生活,又怎去顧及年輕人的吶喊呢?年輕人「四無」:無業、無屋、無車、無女仔,照顧不到家人、看不到前景、找不到聆聽者,又怎能不絕望無奈呢?
奉勸本港市民,不要奢望這個特區政府會伸出援手協助年輕人,懂得流幾滴鱷魚淚的官員大不乏人;肯真誠協助弱勢社群的立法會議員提交的建議都被功能組別否決,我們在未能成功爭取真普選之前,也惟有自求多福,年輕人的困局,也只能在社區、家庭、學校內盡量提供自救方案。
當你發覺身邊的年輕人睡眠不足或過多、飲食習慣突然改變、失去社交興趣、經常不安或焦慮、感覺失敗或罪咎、持久不開心或憤怒等情況出現,不能掉以輕心,多與他們交談,做一個耐性的聆聽者,當他們肯打開心扉時,輕生之念會隨之消減。當你發現你的朋友開始不修邊幅、自我隔離、談及輕生、拒絕協助、送出物件等,他們已達入計劃輕生階段,盡快向老師、家長或社工聯絡。
當你在網上察覺朋友留言:「生活無意義、我要了結一切、不要懷念我、我要走了」等,立即回應他她,提供同情和解難方案,再找專家協助。也許你的一言一語,能挽救一條寶貴的性命。

韓連山
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