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音樂欣賞導師 教人憑曲抒懷

八方人物:音樂欣賞導師 教人憑曲抒懷

當一個城巿陷入哀傷,有一些音樂,容易讓人接受。
香港幾個家庭在菲律賓馬尼拉被脅持的死傷慘劇,全城同哀。「雖然不是自己的親人,也會傷心。」61歲退休高級行政人員、經濟商學院音樂課程導師許文彬挑選的幾首古典音樂,聽了或許讓人心裏舒適一點。
靜靜哀悼,許文彬首選SamuelBarber作曲的《AgnusDei》(羔羊經)。九年前美國911慘劇發生,當時任職杜邦中國有限公司亞太業務董事的他,不時到美國出差,經常聽到當地電台播放《羔羊經》。他說悼念911的音樂會也演奏此曲,在網上,也堪稱哀傷音樂之首。除了音樂,也有純人聲唱和的版本,聽下去,「一層一層,令人好舒服」。

人與人互支撐

另一首《Lacrimosa》,拉丁文原意解作哭泣,是喪禮彌撒的安魂曲。許文彬個人喜愛ZbigniewPreisner創作的版本,但其實自莫札特以來,不少作曲家以此為題,創作了不同音樂版本、不同歌詞,他感覺以下一段歌詞,或會令人想起馬尼拉慘劇倖存者。"Myhopeshallguidemethroughthedayswithoutyou.Andtheloveshallcarrymewhenthepainendsallhopes."(沒有你的日子裏,希望會帶領我。當苦痛令所有希望熄滅,你的愛將會把我撐着)。生者、死者,希望與愛,人與人之間,總能互相支撐。

相信音樂治療

至於《Miserere》垂憐曲,巴洛克時期創作,在音樂導師耳中:「聽下去,好感人,而且也有一個小故事。」話說梵蒂岡視此曲為至寶,嚴管樂譜,只限在西斯汀教堂(TheSistineChapel)特別彌撒才能唱出。誰知音樂天才莫札特十多歲在聖殿聽過此曲後,深深被吸引,竟能把九個聲部完全背出來,這個本來無人拿到的樂譜,從此外流。
不同地域、不同城巿、不同文化、不同的人,都有一首心愛音樂。許文彬相信音樂治療:「只要是你喜歡聽的,不論是TheBeatles、張學友還是林憶蓮,都可以解憂。」音樂所需真實空間狹小,思想空間卻很大,「你可能難以擁有一個大花園散心,但幾十元就可買一張經典音樂光碟」。

鑽研音樂知識

當年因為哥哥擁有唱機,也儲了一些古典音樂黑膠唱片,間接成了許文彬的音樂導賞員。聽到鄰舍的鋼琴聲,他心動了,「我將來一定也要彈鋼琴」。長大後,他懂鋼琴、懂樂理,妻子也是鋼琴老師。
用理性分析音樂結構,用熱情鑽研音樂知識與歷史,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的他,多年在商界公餘時間搞通各種音樂欣賞竅門,五年前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校友講授音樂欣賞課程,學生包括銀行、地產及企業高層。(9月7日他再開課,共三節,查詢可致電:28802411。)
蕭邦的夜曲,無論是第2號,還是第20號,對許文彬來說都令人安靜抒懷,「不開心不一定聽傷心的音樂,聽這些,會舒服一點」。灰暗難眠之時,它或許會帶人走在夜禱的寧靜路上。記者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