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最值得關注的新發展,應該要數日圓兌各大貨幣急升。
世民在此欄也曾講過,日圓升值跟所謂的避險完全無關,因為只有儍瓜才會避險避到日本。至於其他原因,例如獲利和斬倉等市場闡述,還是留給《利字當頭》的鄰居去解釋。
泡沫期留下樓債
前天,日本央行召開特急會議,結論是要讓超寬鬆貨幣政策更寬鬆。究竟有甚麼政策可以比超寬鬆更寬鬆呢?恐怕除了向不拆借的銀行罰息,世民實在也想不出,日本央行可以做甚麼令政策更「寬鬆」了。再講,日本央行可以確保拆借的錢留在日本嗎?
追根問柢,衰退之初,日本整個經濟系統的資產負債表,還有不少泡沫期留下來的樓債。
當時初推出寬鬆貨幣政策,只不過是個權宜之計,希望假以時日銀行可慢慢減少樓宇資產的比重,也等待資產價格的回升。可是,在往後的日子,日本經濟一直沒有起色,最終利率減到可有可無的水平,一樣無助令日本的市場起死回生。
當年日本政府斷錯症
說到底,當年日本政府沒有正確斷症。事實上,九十年代初,日本的出口主導經濟模式開始面臨挑戰。由南韓到台灣到南中國,都從不同層面挑戰日本的出口工業。
而由九十年代起,世界也正式步入資訊科技的紀元,日本更是大落後於趨勢。如是者,日本每年落後一點點,差不多20年累積下來,效果可以非常明顯。
常言道,辦法總比困難多。可是,沒有成效的辦法更多。日本的寬鬆貨幣政策,已經造就了一個靠這個制度牟利的既得利益集團。
君不見日圓稍為強勢,依賴套利謀生的便出動了。日本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才思變,難矣。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