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首次官式訪問台灣四日,昨日總結行程時自稱達到預期成果,但看看雙方公佈的各說各話的共識,看看台灣輿論的冷淡反應,看看台灣行政院長吳敦義毫不留情地表明根本沒有與曾俊華會面的行程安排,就知曾俊華的結論,只不過是給自己臉上貼金而已。看到政府網站上的新聞以〈曾俊華寶島行達預期成果〉為題,不由有一種曾俊華入寶島而空手回的感慨。
香港、台灣成立準官方的「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及「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作為兩地溝通的平台,並在台灣舉行首次聯席會議。照常理,雙方應簽署一些協議贈興,況且,曾俊華以協進會名譽主席首次訪台,成為香港歷來訪台的最高級官員,也沒有不帶禮、不送禮的道理。出人意料的是,聯席會議的共識只是雙方各自列出要合作研究的議題,而且各說各話,台方列出七項、港方只列出五項,竟然沒有一個即時生效的項目。
當然,台灣媒體的報道也一再提及曾俊華此行的突破:曾俊華與台灣行政院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會面時,以「主委」稱呼對方,而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2008年首次會晤賴幸媛時只以「你」相稱,避提對方官職。曾俊華在聯席會議致辭時表示:「自從馬英九總統就任以來,台港關係出現新的發展契機。」但其後向傳媒發放的新聞稿已刪去相關文字,避開總統之稱。這些突破,是讚譽,還是諷刺?就要曾司長自己去回味了。
香港回歸13年來,與台灣的關係基本上是停滯不前。前幾年或是因為民進黨執政、大陸與台灣關係緊張,香港難有作為,甚至拒絕台北市長馬英九到訪,但自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如火如荼,台港關係依然冷落,迄今看不到有追落後的迹象。
香港原本是兩岸人員往來、貨物運輸的重要中介,但在兩岸直接「三通」之後,港府一直未找到香港新角色、新定位,找不到發展港台關係的着力點,又囿於「錢七條」(前副總理錢其琛提出的發展港台關係的七條準則),對發展台灣關係熱情欠奉,這才是港台關係冷落的主因。
曾俊華此次訪台,原本是兩地關係突破的一個契機。但失卻熱情的港府,既未事先邀集香港學者、業界探討兩地發展路向,又未與台方預先磋商迫切需要解決的事項,結果將協進會與策進會的首場政治騷變成雞肋,遑論同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每次峯會都有為兩岸民眾帶去實惠的重大協議相比。
其實,只要港府有熱情、有誠意,聯席會議的共識所列出的議題,包括避免雙重徵稅、金融監管合作、海空運輸安排等,今次大可達成協議,甚至於互設高規格的辦事處、互免入境簽證也可有進一步的安排,對如何拓寬金融、科技、文化合作也可列出詳細的研究方向。令人失望的是,一個發展機會變成一場乏味的政治騷。如果不是台灣單方面宣佈今日起港澳居民可上網申請入台許可、且入出境免繳費,曾俊華就完全是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