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00多年歷史的凡爾賽宮,盡顯17世紀法國王室奢華之風,同時是法國古典主義藝術最傑出的典範。由王宮變成博物館,它見證了法國歷史變遷。
小行宮變歐洲最大宮殿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巿郊,1624年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LouisXIII)建成的兩層紅磚樓房,是他的狩獵行宮。繼任的路易十四(LouisXIV)鍾愛這小行宮,加上巴黎出現叛亂,他決定搬往小行宮並逐步擴建。1710年修建完成時,凡爾賽宮成為歐洲最大、最雄偉的宮殿。它的古典主義三段式建築風格,被俄羅斯、奧地利等國的宮殿仿效。
1789年,路易十六(LouisXVI)被民眾脅持至巴黎城內,凡爾賽宮作為王宮的歷史告終,在法國大革命時更曾遭搶掠和破壞,有40年淪為廢墟。1833年,奧爾良王朝的菲利普國王(Louis-PhilippeI)下令將凡爾賽宮修建為歷史博物館。
凡爾賽宮展覽的作品以古典藝術居多,2004年曾舉辦「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宮珍藏的康熙年間西洋科學儀器,包括手搖計算機、銅鍍金比例規、康熙角尺等。去年,凡爾賽宮舉辦名為「宮廷盛宴與王家典禮」展覽,展出路易十四時期的200多件宮廷服裝。
凡爾賽宮過去兩度展出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同樣引起重大爭議。外號「俗艷王子」的美國藝術家孔斯(JeffKoons),兩年前登陸凡爾賽宮,被法國藝文界狠批媚俗創作放在太陽王的古典宮殿,顯得不倫不類。去年法國當代藝術家威爾漢(XavierVeilhan)在凡爾賽宮展出作品,也飽受批評。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