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密穿梭網絡的過客雖然老老嫩嫩都有,到底以幼齒族佔大多數,錯過了上世紀中那班轟烈的特別快車,只知光怪不識陸離一點也不出奇。這期《壹週刊》的訪問教他們大開眼界,再想不到大隱隱於「沙漠」的居然有這樣一片綠洲,要不是有圖為證還隨時以為是海市蜃樓,讚歎此起彼落。
有人方便地以「六十年代著名才女」形容,其實不盡準確:「才女」那頂本來多少帶揶揄成份的高帽,似乎要到七十年代才忽然盛行,棲息的第一個美人頭屬於林小姐燕妮─迄今尚未摘下,鄭重戴着招搖過市,幸運的〈名采〉讀者只需將視線略略往上移一移,就知我沒有講大話。不過名詞的發揚光大,陸離倒很難推卸責任,因為後來成為才女大本營的專欄《七好集》,她是開山鼻祖之一。「好」者,「女子」也,地盤由《星島日報》副刊編輯何錦玲主催,七位不讓鬚眉的作家輪流耕耘,是當時哄動文壇的盛事。在美國留學的我鞭長莫及,好在得到吉隆坡老朋友關照,定期郵寄剪報,有限公司的中文才不至於枯萎。經過美洲到亞洲再到歐洲的搬遷,這些珍貴的精神養料早就散佚,連原始執筆人的名字也七零八落,專誠打電話向小思老師討教,勞煩她翻箱倒篋,才找出七四年春創欄時的名單:小思、尹懷文、亦舒、杜良媞、柴娃娃、陸離、圓圓。七五年秋陸離不寫,換了以秦楚作筆名的李默,七六年二月蔣芸頂替圓圓。而亦舒則於七五年夏末練成神奇隱身術,變作「阿妹」秘撈─一說為了避免她長期效勞的《明報》不高興,另一說是進入政府機關上班,合約規定不能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