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Cult2:八十前菲林相×鋼筆 墨汁畫出彩虹

代Cult2:八十前
菲林相×鋼筆 墨汁畫出彩虹

童年娛樂不多,死慳死抵儲錢買漫畫,買之前是期待,看之時是興奮莫名,再二再三翻看又翻看,越嗒越有味。近十年漫畫仍舊是暴力色情主導市場,舊書摺新書創刊兜兜轉轉,這些素材能捱到幾多期呢?能否像《13点》一樣做足44年仍屹立不倒?

記者:黃潔蓮 
攝影:譚盈傑(李)、王文忠(歐陽)
場地:銅鑼灣海景酒店Corner18(35532667)

靠《13点》養家

六十年代的香港,女性投身社會多到工廠打工,結婚後就待在家相夫教子,當全職主婦,偏偏李惠珍在學生時代已為《兒童樂園》畫漫畫,當年市面有的是王澤的《老夫子》、許冠文的《財叔》、雷雨田的《烏龍王》等漫畫,整個漫畫界都是男人天下,1965年李惠珍在任印刷的丈夫協助下,先畫了女特務《花花小姐》,但她又嫌角色太成熟;翌年年輕活潑、樂於助人、衣着入時的《13点》終於誕生了,此書一出賣個滿堂紅,她說父母最初也反對她做這行業,認為賺不到錢,結果呢?她說:「想不到一本《13点》養起我整頭家。」
當年的《13点》是雙周刊,最暢銷的時候銷量達十萬本。十萬銷量,就是靠一支鋼筆和一罐墨水成就出來,那年頭哪有Signpen和電腦那麼方便?現在很多新晉漫畫家都是用電腦畫畫着色,不過李惠珍到現在仍堅持用人手畫:「電腦的確有它的方便之處,不過用電腦畫出來的畫都很死板,線條太硬了,如果我畫鬈髮,一兩筆就畫好了,若用電腦畫呢,則要額外花很多時間才做到那種自然流動的飄逸,否則出來的效果一定偏向生硬,那是不可接受的。最好當然是人手與電腦結合,我覺得用手寫板來作畫很難,還是慣了用鉛筆起稿,再Scan,然後再填顏色,電腦於我只用來輔助一些重複圖案,例如13点衣服的圖案,或是填黑、做光影的效果,如果純以電腦來畫,是不行的。」

1.李惠珍替Kewpie設計的摩登造型,她笑言全部都是有前無後。

2.Kewpie經常出現在《13点》的封面和內容中。

3.Kewpie隨李惠珍坐過飛機,也去過香港迪士尼。

4.當年還未有電腦,要把漫畫人物融入實景照片,她說為此特別學冲曬。

5.第一期《13点》於1966年創刊,封面也有Kewpie的倩影。

6.13点多以時髦形象示人,這個古裝造型,彌足珍貴。

7.2006年動漫展推出的13点Figure,李惠珍帶她去澳門留倩影,還親手替她做衣服。

8.現時每隔兩個月會出版一本《13点》。

白色頭髮夠新潮

畫工細膩的李惠珍,讀書時代已取得不少繪畫獎項,她好奇心旺盛得驚人,幾近每事問的地步,如訪問途中攝影師為她拍照,她卻突然停下來問攝影師:「放在枱上的閃燈為何會閃?」好奇心滿瀉,觀察力強,以前愛逛連卡佛、大丸看時裝的她留意身邊瑣事,誘發出無窮創作靈感。其一身打扮,像極13点的花斑斑,七彩繽紛,而且難得現在還保留到一份童心,她常強調她貪玩:「任何年齡也要玩,就算現在我是長者,玩也很重要。」她愛玩公仔,如一個陪伴她近五十年的Kewpie公仔,就是她的玩偶,當年大丸百貨開幕,她花了$17買它回家,「我見它眼大大好可愛,但光禿禿沒衫穿,又為它製造不同衣服鞋襪,是它給我靈感。」別忘記那年頭沒有成衣,就算有也賣得很貴,衣服不是自己親手做就得找裁縫,那年頭的女性個個都會曉一點女紅,女兒的衣服、Kewpie的衣服也由她一手包辦,當然還包括13点的衣服,在當年媒體還未發達,香港女性還是穿着中式套裝、還未有機會接觸外國時裝時,13点就是潮流指標,「當年逛連卡佛,看到些露背裝,我把它記在腦裏,然後經過修改款式畫出來,穿在13点身上,人家就覺得好新潮。」數數手指,13点今年已44歲,但她彷彿沒老過一樣,衣飾仍是最新潮,會玩潮流玩意Tamagochi、又會玩笨豬跳。新潮的還有13点的頭髮是白色,原因是:「我太懶於去填色,當年為了這個白色頭髮也爭拗了好幾場,白色頭髮夠新潮,相信無人試過。」對,在漫畫世界裏,甚麼都可能發生呢。

■李惠珍家中收藏過百個公仔,最愛的是跟了她近五十年的Kewpie公仔。

漫畫家要懂講故事

採訪當日,攝影師偷偷在我耳邊說:「我以為他只是食家,不知道原來他還會畫漫畫。」歐陽應霽的漫畫背景絕對雄厚,他的父親是著名畫家歐陽乃沾,他小時候就是替父親畫漫畫格子開始,培養了畫漫畫的興趣來。中學的美術課老師是尊子;中三那年,他開始投稿《明報》,尊子也是該版的編輯,到他在理工讀書時,已在《明報》每天有固定的漫畫地盤,他說:「漫畫是我身旁的東西,可表達我的想法,當時沒有想過要靠它來養我,否則要有很多承諾,商業市場並非我考慮之內。」現時很多漫畫作品都跟商業產品掛鈎,生產文具、毛公仔等周邊產品,但阿霽說:「我會不斷提醒自己,有產品會更受歡迎,但漫畫本身仍要講到故事。在做產品或Crossover前,一定要以故事行先,不要為生產產品而忘本,讀者眼睛是雪亮的。」
雖然現在畫漫畫趨向電腦化,楊學德、小克和阿霽都是電腦、手繪兩樣兼備,而他則愛用墨汁畫在月宮殿紙上,再Scan到電腦做填色工作:「工具的變化是大勢所趨,但漫畫家亦要有懂拿筆的能力,講故事的能力,始終漫畫最重要是故事和內容。」

■阿霽最新的漫畫人物天天,以飲食大使身份,擔任《灣仔飲食文化地圖》的主角。

死後不要人接手

阿霽小時候是看「李小龍」長大的,那年頭市場都是這類筋肉型漫畫,他要走出這個框框,惟有多看外國漫畫,集其大成,找尋一個屬於自己的風格。九十年代的《愛到死》系列,主角都是三角身形,雖然近年有人說他的風格轉趨大路,但他仍想做一些「古怪嘢」:「我永遠都是做一些較為邊緣的東西,所以我時常想,現在畫漫畫的人多的是,如何去做一點突破呢?」
新創作的天天就是一個小朋友,一個跟他一樣,頭頂白髮、饞嘴,與食物扯上關係的人物,並先後出現在《灣仔飲食文化地圖──食通灣仔》、K11和山頂,而天天的朋友都是食物。他說這將會是他畢生的漫畫人物,直至他死為止。「漫畫人物跟漫畫創作者是一體的,如果我死了,我也不想由其他人接手天天,就算人物外貌不變,但風格個性已不存在,已缺乏了那種特質。」

9.《我不是壞蛋》集合了食譜與漫畫於一身,內裏的插畫由阿霽頗欣賞的新晉漫畫家楊智恆所畫。

10.《我的我的天》,收錄了他在報章上的連載漫畫。

11.天天為K11商場宣傳的Poster。

12.《愛到死》系列漫畫,對男女關係的描寫,啜核到肉。

13.1997年替關懷愛滋畫了宣傳小冊子《一場(安全性)遊戲》。

港漫進軍世博

香港動漫畫聯會、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香港數碼娛樂業支援中心在上海合辦「香港動漫嘉年華」,於9月4日開幕,將會由黃玉郎、馬榮成、李志清、歐陽應霽及楊學德等剪綵,將會展出超過3米高的王小虎、步驚雲及麥兜巨型公仔,並於場內展出三十多個動漫人物,包括大會吉祥物筆筆、問天、中華英雄、老夫子及13点等香港原創作品。同場還有一個「翼動漫花筒──香港漫畫歷史展覽」,把各漫畫人物,化身成為動畫,由新一輩向前輩致敬,亦令漫畫人物是以另一姿態出現。

■施小玲將家喻戶曉的13点漫畫,化身動畫中人。

■展覽會將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以動畫形式重現眼前。

展期:9月4日至16日
地點:上海徐匯區虹橋路1號港匯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