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資源話事權戰線蔓延至稀土 - 郭小民

國策透視:資源話事權戰線蔓延至稀土 - 郭小民

近日,有關中、美、日、韓的新聞不絕,政治上有美韓聯合軍演、美前總統卡特就人質事件前往朝鮮、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突訪華等;經濟上,第三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上周六在京舉行,雙方簽署7項協議,但小民最留意的是,日本要求中國放寬稀土出口限制。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回應日本訴求時,以中國在促進稀土出口時,要考慮保護環境與國家安全等因素。兩國在國家層面上商討貿易合作,陳德銘要說話得體,更何況日本首相菅直人內閣的全體成員表態,不會在「八.一五」參拜靖國神社。這份尊重在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發揮重要作用,但基於日本仍有一群死硬派,變數仍多。
不過,稀土對於日本是不可或缺,電腦、手機與低碳汽車等行業,正在日本發展蓬勃,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將引發全球稀土價格上升,令生產成本上升,日本政企怎會不着急,以退為進亦屬上策。

中國外銷稀土沒定價權

中國在平衡與日本政經關係,只有兩國領導才知曉。不過,小民說到此,先與各位分享一些數據,就是中國在全球稀土資源擁有「三個第一」,包括儲量第一、產量第一以及出口第一。
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稀土總儲存量為8800萬噸,中國佔30%;俄羅斯佔22%,美國佔15%。儲量多,產量亦驚人。據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稱,09年中國稀土產量達12.48萬噸,供應了全球95%以上的需求。其他擁有稀土的國家,產量大大落後於中國。以俄羅斯為例,產量為2470萬噸;美國為1700萬噸;印度為50萬噸。
中國照顧全球稀土需求,但原來中國在稀土定價上沒有話事權。究其底蘊,就是中國企業為了賺外滙,甘願以低價搶佔市場,沉醉在一哥的美譽,輕視國策。難怪美國自85年起,已關掉當地的稀土礦,與日本雙雙進口廉價的稀土。小民認為,若中國日後在稀土定價上取得話事權,出口限制亦將會調整。
此遊戲規則與當日中海油(883)收購美國優尼科一樣,控制了美國本土石油,等同制約了中國這些需要進口石油的大國。中國自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後,石油進口依存度,由96年的7.6%逐年升至現時約50%。為確保石油供應安全,央企早已確認「走出去」成為確保石油供給的必要手段,但美國人是聰明的,先給中海油嚐了一記悶棍。

訓練央企成國際級打手

最近,市場盛傳中化集團或參與PotashCorp的收購,箇中原因就是Potash為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化肥(297)的第二大股東,中化肥是內地最大的鉀肥企業,鹽湖鉀肥第二大股東,說得簡單一點,若必和必拓成功收購Potash,便輕易控制鉀肥話事權,恍如鐵礦石話事權的翻版。
小民相信,日後有關資源爭奪的消息將無間斷,中國無論在資源爭奪或保衞策略上,不能單一依重傳統的「金錢」。09年以來,中國陸續與俄羅斯、委內瑞拉、安哥拉、哈薩克和巴西等五國,簽訂總金額達46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根據這些協議,中國透過提供這些國家貸款,換取未來15至20年,每年約3000萬噸的原油供給。
供給不等同話事權。中國往後在資源領域上佈陣,需要從央企的國家級精英訓練出「國際級」打手,成為資源價格話事權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