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地重遊,心情不一定複雜的,也不一定是感觸良多的。
譬如說那一間祇賣冷門詩集、文學著作的閣樓小書店,三十年過去,要是它仍可以活存下來的話,該是奇蹟來的了。(因此,它的消失才是正常)取而代之是出售化妝品商店。那一間屋頂用玻璃蓋成的餐室,冬天下雪的晚上,坐在那裏,看着雪花飄落,喝熱咖啡或喝紅酒,感覺好極了,但那餐室也消失了。
三十年過去,廣場經過翻新,再沒早年的破落模樣。廣場旁的銀行還是一樣,祇是與時並進,屬後現代主義的設計。
沒變的是大學書店,出售的不光是書籍,還有各式各樣的紀念品,印上校名的文房用品,筆、水杯、高爾夫球、記事簿、毛巾、手套、運動衣、雨傘、明信片,銷路該比書籍還要好。不少製成品是中國、越南製造的。品牌上印上名牌大學校名、校徽就成。
那古舊建築,以橡木建成的教學樓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大學城酒店,裏面提供的午餐不錯,比起鄰近的餐室食物賣相、價錢,都要好,都要便宜。
當然,著名的教堂,大學圖書館仍在,校園的宿舍仍在,周邊的建築卻都不再一樣了。那間以放映舊片的電影院,改頭換面,成為連鎖店電影院了。
前往大學的地鐵仍是紅線,那是說乘坐紅線地鐵到此,準不會迷失路。上了路面,街名依舊,店舖卻沒一間相同(也有一兩間,包括那銀行、廣場的小賣店、大學書店,仍是同一名稱,祇是都換上新裝)。
說是懷舊之旅,並不貼切,有什麼舊可懷呢,人面桃園都已不同,不過是路過此地,就順道看一看昔日種種而已。當年走過那些小路,在這裏看過那些電影,在那裏喝咖啡,那裏買書。騎着單車,又走過那些小徑,祇是來去匆匆,沒有機會停下來印證當年的印象,與眼前所見,有什麼相同,又有什麼不同。其實,細說從前,可沒法說個清楚明白的。
祇知道,當年的確到此地留學,江山依舊。名牌大學仍是名牌大學,就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