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報紙寫稿,如果想在甲報紙上提及乙報紙,那是不能直道乙報名稱的,據說這樣就算幫乙報賣了廣告。所以,香港就多了一張市面上買不到的報紙,叫「他報」。
「他報」現象,代表了香港人「唔執輸」、「唔蝕底」的精神,基本上也是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傳承,「凡事不要便宜別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防奸細」的心態,生怕作者之中,有吃裏扒外者,身在甲報心在乙,借手上一枝筆,替他人作嫁衣裳。於是,報紙作者為避嫌疑,便「他報」長「他報」短了。偶有例外,是乙報有了什麼醜事壞事,忠勇的甲報作者提及之時,就可以不再「他報」,而直揭其名,就像給壞人定罪一樣,不再「疑犯」了。
言歸正傳。
前兩天看見歐陽應霽在「他報」專欄寫他在北京旅行,清晨起床出外晨運,然後到點心店裏想喝碗豆汁吃碟焦圈,店裏早市竟沒得賣,要到午市才供應。店員奇問歐陽應霽,吃得慣這種東西?
看了真佩服他對北京文化的了解和適應,豆汁這樣東西,外地人初見都會嚇一跳,那一碗汁水,顏色曖昧,味如坑渠,不慣者,一口喝進,馬上吐出。必要三番四次之後,才會上癮。
到一地旅行,應該多做功課多嘗試,在這一點上,香港人很保守,許多口口聲聲要「美食」的人,其實也都以自己口味為準,而不接納別人別地的與自己口味不同的食物的「美食」稱號。對食物如此,對別地文化習俗,許多香港人也作如是觀,所以,香港遊客多,而像歐陽應霽這樣的旅行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