揸逾30隻股票 宜減磅兩年後退休 買人幣產品、基金降風險

揸逾30隻股票 宜減磅
兩年後退休 買人幣產品、基金降風險

年近七旬顧問打算重整投資組合,準備退休,並在退休前一筆過買洋房,安享晚年。專家認為現時資產過份集中股票,建議將市值逾1000萬元股票減磅,套現所得投資其他工具,分散風險。
記者:黃碧珊 攝影:李潤芳

吳先生兒女已各自成家立室,他與太太每月使費各1萬元,保險供款2000元、月供股票2.5萬元,此外,零存整付月供1萬元,至明年12月到期,屆時可取回18.3萬元。

盼退休前400萬元買屋

除了薪金收入,吳先生手上還有一層寫字樓作出租,剛好應付開支及投資供款。
投資方面,月供股票包括2萬元供中電(002)及5000元供恒生(011)。吳先生說,手持逾30隻股票,多年來只買不賣,「明白自己年紀不宜高風險,希望資產有穩定增長,買到400萬元的洋房,退休後享受人生。」

李立基(右)指吳先生投資不宜過份進取。

假設每年通脹及退休後投資回報各為3%,兩年後,吳先生需254.6萬元,才足夠20年退休生活費,而吳太則需547.4萬元,才能應付43年生活開支,即共需802萬元。加上要買洋房,吳先生退休時,需有1202萬元。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李立基指出,吳先生資產中,逾六成是股票,過份集中,未能有效分散風險。康宏資產管理董事黃敏碩建議,吳先生重整股票組合,及沽出部份股票作其他投資。建議將逾20隻股票以現價沽出,部份金額投資強勢板塊,如受惠中國醫改的聯邦制藥(3933)。重整後,股票組合市值將由1149萬元減至535萬元(表1),餘額選其他投資工具。

【個案】

姓名:吳先生
年齡:68歲
家庭狀況:太太(40歲)
職業:公司顧問
月入:薪金4.8萬元(已扣減強積金及稅款),租金9000元
每月支出:5.7萬元
資產:現金80萬元、自住物業市值350萬元、出租寫字樓市值220萬元、股票市值約1149萬元
目標:
1.退休前買400萬元洋房
2.兩年後退休,與太太各有現值1萬元生活費

投資建議
棄中電、恒生 月供工行、中銀

假設吳先生沽售股票套現614萬元,李立基建議撥314萬元投資環球性基金,餘下300萬元投資人民幣產品,現金留作應急錢。由於吳先生兩年後退休,投資不宜過份進取,為減低投資風險,建議五成投資債券,至於股票及期貨管理基金,分別各佔40%及10%(表2)。假設基金年回報8%,一筆過314萬元,兩年後有366.2萬元。
人民幣產品選擇漸多,如銀行定存年息逾1厘、6個月人民幣存款證年息2厘,人民幣儲蓄保險保證年回報2厘,但鎖定年期較長,為10年。假設將300萬元投資人民幣保本工具,如產品年回報為2%,加上每年有2%升值潛在回報,年回報4%,兩年後,得324.5萬元。

持寫字樓收租養老

月供股票方面,黃敏碩建議捨傳統高息股中電及恒生,取工行(1398)及中銀香港(2388),各月供1.25萬元。他指工行增長潛力高,資本質素處同業領先地位,加上具人民幣升值概念,中銀香港則受惠本港人民幣業務深化。工行及中銀香港派息率逾3厘,月供共2.5萬元,即使股價不變,假設年回報3%,兩年後有61.8萬元。
若一筆過535萬元股票的年回報為6%,兩年後得601.1萬元,加上基金、人民幣、月供股票及現金,合共有1459.9萬元(表3),足夠退休及置業。退休時,如投資環境未如理想,吳先生尚有寫字樓租金收入,及現時自住物業幫補,後者可出租或沽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