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荷風四面亭 - 鄭培凱

鄭培凱:荷風四面亭 - 鄭培凱

拙政園是江南第一名園,也是蘇州園林第一批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中,最為世人所知,也最受觀光客青睞的旅遊勝地。同一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其他三處蘇州園林,網師園、留園、環秀山莊,遊覽的人數則相去甚遠,或許跟旅行社的導賞宣傳策略有關,絡繹不絕的旅遊團都給引到拙政園去了。專業導遊有一套專業的運作模式,手執擴音器大喇叭,大呼小叫,邊介紹亭臺樓閣假山,邊帶領旅遊團穿堂過院,從入口匆匆繞行到出口,說得好聽是走馬看花,其實就如驅趕羊群入圈,趕完一批又一批。拙政園佔地廣袤,面積夠大,路徑交叉迂迴,足以讓觀光客繞上兩三個小時,目不暇給;傳聞軼事也多,隨口瞎說也能說上兩個鐘頭,讓旅行團員感到物有所值,園林半日遊確是不虛此行。若是去網師園,按照旅行團的遊覽方法,二十分鐘就可走完;換作明萬曆年間首相申時行的私家花園環秀山莊,用不了十分鐘就在出口集合了。
這幾年去拙政園,每次經過可以縱覽湖山全景的梧竹幽居,就感到人潮洶湧,有時甚至你推我擠,怒潮澎湃。假如我的修養能夠達到釋迦的境界,或許會拈花一笑,覺得人海滔滔,與眼前百丈池水的沉寂靜謐,恰成鮮明對比,是體會人世紛擾、天地無情的道場。可惜修為太淺,心情總是受到干擾,煩躁不堪,後悔自己不自量力,再度身陷蘇州菜市場的喧囂與混亂。忍氣吞聲走到荷風四面亭,夾在前後人潮之中,動彈不得,亭中美人靠上簇擁着脫了鞋襪的婦孺,擠搡着敞開衣襟的壯漢,像是《水滸》聚義廳上的景象,不禁內心浩嘆,焚琴煮鶴,莫此為甚。
其實,蘇州園林本來都是私家後花園,園林之勝,在於疊山理水之巧,以小見大,以虛為實,能在尺寸之地想像山河大地的跌宕變化,讓心靈徜徉,神游物外。遊園不必驚夢,以為會有甚麼艷遇,也不要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跌跌撞撞猶如困在圈裏的老牛,只要能夠排除平日煩惱,清心寡欲,學蘇東坡在《赤壁賦》裏說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就會發現,造園者玲瓏剔透的巧思,原來只是讓我們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藝術審美之中,感受生存的寧謐。進得園裏,要屏息斂氣,回復陽明學派所說的「赤子之心」,無思無慮,讓心靈自然開放,則隨處都能「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而且不是乞丐做夢吃筵席,是真真實實的天然圖畫在眼前。
三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去蘇州,有幸參觀了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印象深刻,覺得每個園子都好,都清幽靜謐,各有特色。幾十年來,又一一遍賞蘇州各處園林,最後的結論完全契合計成說的「地偏為勝」,只要旅遊團不來,自然「人少為勝」。這些年也去過拙政園五六次了,每次都頗為慪氣,只有一次例外,是園林局的詹總工程師在關閉園門之後,帶我一路遊賞,一路講解,如何修復,如何用材,如何髹漆,如何整治小橋流水。走到荷風四面亭,他跟我說起劉敦楨老師當年教他造園技巧,關鍵在於體會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審美的境界。

眼前這座六角攢尖亭,古樸素雅,把廣闊的池水一分為三,四面都有亭亭荷葉,又有曲橋小徑通向全園各處。隔水可見香洲的粉壁與飛檐,稍遠是小飛虹與小滄浪,南接倚玉軒,池水東南是遠香堂,迤邐可見小山坡上的綉綺亭,再向東看過去就是梧竹幽居了。西面連接長廊柳陰路曲,可以繞向西北的見山樓,還可以穿過月洞門別有洞天,到達西邊的院落。亭內有一副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雖然不如濟南大明湖歷下亭的原作「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卻一定可以引發人們的歷史文化聯想,平添興味。園裏闃無人跡,我們聊着,走着,一直徜徉到暮色逐漸籠罩了滿園的青翠,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從此,我記住了荷風四面亭。
鄭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