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通過《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監管管理辦法》,一個比較規範的資產證券化市場正式開展,由於項目需逐一審批,過程緩慢,所以直到金融海嘯前,只完成十多批項目。金融海嘯後,很多人對這類所謂的影子銀行產品有所反思,審批就更緩慢。在美國,怎樣啟動資產證券化市場,是防止美國樓市出現雙底的重要目標,同樣地,在中國很多人認為資產證券化市場,是銀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幾個月前,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就撰文,指銀行透過批股與盈利去增加資本,不足以應付信貸的增長需求,有必要發展資產證券化市場以增大賬外資產。
我不同意藉資產證券化手段來增大銀行的賬外資產,而且資產證券化在中國的發展不會太快,主要原因是暫時只有銀行才能買這種債券,限制了其他金融機構的參與,變成是「塘水滾塘魚」,很難壯大。
賬外債 難規管
不過,近年為了發展資產證券化,法規上有很多的配合,現在資產證券化雖沒有真正的發展起來,但這些法規卻鼓勵了一些另類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影子銀行衍生出來。
之前談過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表面上是一家獨立公司,實際上是地方政府的賬外債,是典型的影子銀行體系中的代表。由於在賬外,所以到目前為止,究竟有多少債務透過這些平台發行,仍然數不清、摸不透。官方數字是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有人估計近20萬億元。
另一個例子,是最近受到調控的信託基金。信託基金其實類似美國的MoneyMarketFunds,是一些像現金般的低風險基金,但利息較高。但「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政府後來發現,這些信託基金很多時購買了房地產商所發的短期票據,是銀行以迂迴的方法,變相向房地產商提供融資,亦是政府調控樓價收效不大的其中一個原因。
最近,浙商銀行發行一筆6.6億元的中小企業票據,可能是將來中國資產證券化的參考。篇幅有限,有機會再談。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
王良享、丁世民、溫灼培、羅家聰及黃元山專欄,將於周一至周五輪流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