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我們都愛說,事情可以不是那樣的,「如果」彷彿是一種有助消化的水果,咀嚼一輪好過飲整壺濃烈的普洱茶,滋味因人而異,功效殊途同歸。挾持旅遊巴慘劇最發人深省的其中一顆「如果」,是沒有電視現場直播推波助瀾,發展會不會差天共地,甚至避過血流如注枉殺無辜的宿命。當然這是老生常談了,直播早就脫離公仔箱範疇,日新月異的變奏透過網絡、手機、面書和推特,成為我們全盤接受的生活方式。事無大小統統和光速競跑,以第一時間發散出去,自願也好非自願也好,悲歡離合無一倖免,即時與全世界分享。天涯若比鄰的溫暖無疑很窩心,你上午九時四十五分在銅鑼灣崇光前面過馬路被衰人踩鞋踭,十點不到遠在加拿大的小學同學就送來慰問,縱使你對他的姓名和五官一概模糊,仍然不會不感激到淚灑當堂。
「自我」獲得適量的關注,無疑是心理健康出現狀況的絕佳預防劑,但灌溉過於頻密,「中心」難免如雨後春筍一般林立,頭痛的副作用就來了。近年公主病成為普通常識,提起來既不必加括號也毋庸費唇舌解釋,誰敢說不是社會的錯——每天二十四小時每星期七天都有無微不至的呵護,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皆引起反應,產生貴為皇帝女幻覺只是遲早問題。恃寵生驕偶爾發發小姐脾氣還說無傷大雅,恐怖的是病毒隨時變種,一覺醒來「英雄病」纏身,治療方式就算有,手尾也有排跟。那些平日唔聲唔聲,忽然揸槍在公共場所掃射的狂徒,體內或多或少流着英雄病的細菌吧?令他們罹致頑疾的「直播」,通常也諷刺地紀錄了他們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