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輝煌10年 暗淡20年 - 李平

盡論中國:輝煌10年 暗淡20年 - 李平

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之際,廣東媒體的宣傳鋪天蓋地,但訴說的多是特區成立頭10年的煇煌。雖然深圳近10年諸多經濟數據都有可觀的增長,畢竟始終無法掩飾近20年作為特區在改革、創新方面的蒼白、暗淡。

敢為天下先氣勢不復存

自上海浦東新區在1990年成立後,在中央將更多的優惠政策給予浦東之後,在越來越多跨國集團將目光投向上海之後,深圳特區原本那種敢為天下先的氣勢都已不復存在。無論經濟體制、還是行政體制的改革、創新,深圳都落後於上海,甚至落後於其他未被中央列為特區的城市。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史冊上,深圳留下了眾多的「第一」,包括引入第一間「三來一補」港資廠、第一宗土地拍賣等。但在浦東新區成立後,「第一」帽子工廠就遷往上海,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資物流企業、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第一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第一個金融審判庭等等,那耀眼的光芒都照射在黃浦江兩岸,令深圳河兩岸黯然失色。

深圳自絕改革創新之路

尤應令深圳羞愧的是,2008年5月發佈的《深圳市近期改革綱要(徵求意見稿)》提出了區長差額選舉的設想,令海外以為深圳恢復了改革的勇氣,將「掀開政改序幕」。兩年過去了,深圳還有多少官員記得這一提議?但江蘇蘇州等城市已實施了區長的差額選舉。至於深圳將維護打工仔權益的律師驅逐出境、打壓獨立參選的人大代表等倒行逆施,更是自絕於改革、創新之路。
深圳在慶祝特區成立30周年之際,如果是滿足於緬懷前10年的輝煌,對後20年的裹足不前視而不見,甚至於罔顧未來10年、20年的道路,那還有甚麼意義、價值?沒有梁湘、袁庚、李灝那種不怕犯政治錯誤的官員,反而有許宗衡那種甘犯經濟錯誤的官員,那還能怪網絡上出現「深圳,改革之死」的斷言嗎?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