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乳癌是本港女性患癌的頭號威脅,07年新增個案達2,701宗,平均每天有7.4人患上乳癌。醫院管理局兩年前在博愛醫院成立全港第4個乳腺專科診所,患者候診時間由以往最長兩年半,大幅縮減至10個星期,危急患者更可在一個月內接受手術。有康復病人形容,新增專科服務如「再生父母」,救回她們一命。 記者:王家文
年近50歲的潘女士,去年9月發現乳房有硬塊,經轉介後到元朗博愛醫院求診,臨床證實是二期乳癌。由於她在私家診所已做相關檢查,院方遂安排她於同年10月中做乳房切割手術。
確診者在60日內治療
新界西醫院聯網乳腺科服務原納入屯門醫院整形外科,08年9月遷至博愛醫院,另設乳腺專科門診,由3名專科醫生主導。新症輪候的最長時間,由以往兩年半大幅縮短至25周,若病情需要,平均只需8至10個星期已獲診治;患者住院由平均4.2日減少至3日。
該院外科副顧問醫生王志德表示,病人經轉介後,若在臨床檢查發現乳房有異常,會安排進行乳房造影術,包括X光及超聲波檢查,有需要亦會抽取活組織化驗;9成確診乳癌患者可在60日內接受治療,包括切割手術、化療等,「病情嚴重患者,最快一個月可做手術」。
同樣轉介到博愛的賴女士,08年6月確診乳癌,「真係好難接受」。她考慮了兩日後,決定做手術,一個月後切去半邊乳房,「瞓醒覺,原來(手術)已做好」。最近半年,她右手因淋巴影響而出現手腫,又返回醫院做物理治療,她認為「呢種一條龍服務,真係再生父母」。
每周替八患者做手術
現時博愛乳腺專科每周有一日半是手術時間,今年10月將增至兩日半,每周可替約8名患者做手術,候診時間有望再縮短。王志德指出,新界西以基層市民為主,且區內沒有私家醫院,專科獨立有助分流及完善服務,「我哋最想做,就係幫助患者有番尊嚴,企番起身」。
特稿
最年輕乳癌患者不足20歲
罹患乳癌是女人最痛,今次受訪的8名患者,年齡由41至63歲,豐富的人生歷練,令她們勇敢面對沒半邊乳房的命運,正如潘女士明言:「我哋一齊打仗,唔可以失敗」。博愛醫院資深護士曾慧芳說,年長患者,十之八九心理承受能力較強;反觀越是年輕,對患癌噩耗越是接受不了。
資訊充足增治療信心
曾慧芳是全港首位乳腺專科護士,照顧過很多乳癌患者。最深刻一次,是她將確診報告轉告一名廿多歲女患者時,對方誤以為院方在偷錄「笑笑小電影」,測試病人的反應,純為搞笑。曾坦言,很多年輕女性難以接受患上乳癌,需先向她們提供足夠資訊,理解治療流程,從而增添對醫護的信心,「有個好開頭,先可以承受後面嘅辛苦」。
香港乳癌基金會資料顯示,本港乳癌患者平均年齡47.6歲,最年輕患者不足20歲,6成人病發年齡介乎40至59歲,年紀越大患癌風險越高。治療乳癌有多種方法,包括全乳或局部切除手術、電療、化療,以及標靶藥物和荷爾蒙治療。女性也應自我檢查,如月經後一周內,觀察乳房有否硬塊及腫脹,或皮膚有否不尋常泛紅等。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