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手脅持旅遊巴事件發生後不久,本地多間新聞機構馬上派遣記者前往現場報道,而在記者未到之前,直播的畫面便已通過電視、網頁、以至圖文簡報的形式湧現在市民眼前。這是現代新聞發展至現場報道的年代又一次的直播。九一一事件、倫敦爆炸案、北奧塞梯脅持人質事件……,只需翻開最近十年的大事記便可輕易找到許多震撼人心的事件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無一例外地直播。
讓公眾判斷孰是孰非
在信息傳播並不發達的年代,由於技術限制,動人心魄事情的始末往往不能被全然地被了解,人們只能從各種文字、圖片,以至於從事發當地傳來的錄像中管中窺豹,然而這些信息往往具有時間差,事態的進展在報道送達的一刻可能已是另一番面貌。因此即便眾口相傳,也不會有言之鑿鑿如身歷其境般自信的口脗作陳述,傳媒可於此時間差內修正消息的錯誤,甚至作適當的修飾,公眾也可得到一個較為可信的信息,而於當事者本身而言,也沒有過多的干擾─起碼未至於有如菲總統所言「槍手從電視直播中得知警方的部署」,這種似是而非的錯覺。
媒體的職責現在已從單純的報道事件,轉變為讓觀眾身歷其境地對事件作自我判斷。於媒體而言,這是一種進步,因為哪怕是再公正的報道,經由文稿撰寫者之手,或多或少會從字裏行間表達出報道者的取態。所以,用影像、聲音將公眾帶進現場,並且進行全程的,無時差的直播,讓公眾自己去判斷事件的來龍去脈孰是孰非,毫無疑問是對公眾知情權最大限度的維護。
然而,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必須確認消息來源的可信性,這不僅是傳媒公信力之源,更是傳媒的職責所在。
晚上七時許,現場傳出多響槍聲,混亂中旅遊巴司機趁機逃出,並且宣稱車上所有人質已經被殺。消息傳出後被廣泛引用,除某些謹慎的媒體還加上不確切的來源引用說明外,大多數的媒體早已將之視為震撼人心的猛料,用不容質疑的語氣發佈了這個消息。然而,這個錯誤消息的發佈給苦候在電視機前心急如焚的香港公眾帶來多大的心靈煎熬,造成了多少悲傷情緒。
筆者的一個朋友說,當消息傳出後,她一度感到極大的恐懼和徬徨無助,此外許多網民留言稱消息傳出後受到困擾,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我們想要確切的報道
傳媒快速的應變,新聞工作者不顧自身安危地獲取第一手資料,這些做法都無可挑剔,然而如果傳媒不作深入的求證,只是一味追求快速獨家,輕率地根據一位劫後餘生心神慌亂的司機所言就輕易地發佈了這個令人絕望的消息(某些傳媒甚至連不確切因素都排除),讓心繫人質安危的公眾承受了多大的心理煎熬?更遑論死傷者的家屬知道這個消息後會是怎樣悲痛欲絕心情!
誠然,槍手被擊斃後從車上陸續走出幾位倖存者讓我們喜出望外,但是像這種讓人沉重得透不過氣來的「喜出望外」,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快速、震撼的消息傳播也不是我們的最愛,我們最想要的是一個客觀、確切的報道!
陳國權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