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風險可控 中央始開綠燈

拆局
風險可控 中央始開綠燈

港交所就推出人民幣期貨向銀行「投石問路」,給予銀行的建議合約金額最少為100萬元人民幣。當然以槓桿計算,散戶也可參與。
消息人士透露,港交所推出此模擬合約背後的意義,是為中央將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涉及的衍生產品把脈,重點在於「可控風險」。

港代京為衍生產品把脈

「可控風險」的精粹是為人民幣不交收(NDF)邁向可交收(DF)鋪路,最終成功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正是中央讓香港作為人民幣衍生產品試驗場的目的;另一目的是香港為將成為金融中心的上海作先鋒。
為了測試不同投資者的口味,港交所今次給予銀行的樣本只是基本要求,條款仍可大幅修改,銀行只需按最基本的要求,根據各類投資者的需要,自行大膽地製訂產品。
產品風險越高,港交所越開心,因為可以測試風險,讓中央及港交所預早防範,控制風險。若果對NDF可控,便有把握管理DF的風險,對中央讓人民幣邁向國際化更有信心。
由於NDF的交易只以現金交收,不涉及實物,毋須建立回流機制,正是中央要求的「風險可控」。
港交所力谷人民幣產品已有迹可尋。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中期業績會上已明確指出,本地有許多金融機構有意推出人民幣產品,也有內地企業擬以人民幣作結算單位來港上市,港交所一直在研究各種人民幣產品上市交易的可行性,同時也在積極為此事作出準備。
人民幣產品在港發展的步驟,中央早已有議程,就是屬於風險可控的人民幣債券、小QFII等先行,風險偏高的要仔細研究風險,在可控情況下,開始可開「綠燈」,而人民幣可交收的期貨產品正是高風險產品,不能急推,所以是次不交收期貨合約,正是為了測試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