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大形勢之下,港交所(388)在人民幣產品發展上亦已蓄勢待發。據了解,港交所近日就推出場內人民幣滙率期貨合約,與包括三家發鈔銀行在內的本地及外資銀行,洽商擔任市場莊家的角色,以及研究產品發展的細則。
記者:劉美儀
繼上周四發出函件提醒證券經紀,要對人民幣產品可能在交易所上市做好準備後,港交所再次為推出人民幣產品與本港金融機構接觸。
港交所今次與銀行界會面,向他們發出一份人民幣期貨產品樣本。根據財經資訊網CBID的資料顯示,交易所推出分別以美元及港元計價兩系列的人民幣期貨產品,合約月份包括即月及其後連續12個月。每張合約最低投資額等值100萬元(人民幣.下同),若按恒指期貨合約5%按金計算,即每張合約只需要5萬元按金,便可以入場。
最快年底登場
該建議的合約細則並不設持倉上限,但每名客戶每月最多持有500張未平倉合約。消息說,以單月合約總值計算,相等於5億元規模,機構投資者及散戶均可參與,由於人民幣滙率期貨的引伸波幅,低於其他如歐元等外滙品種,故預料最終釐訂的按金要求,肯定會低於目前恒指期貨合約的5%。
消息人士又說,由於滙率期貨合約,需按現貨價格作基準,計算遠期合約的協定價,但現時在岸或離岸市場的人民幣現貨價格,水平均有差異,離岸的可交收及不交收遠期價格,折算為現貨價計算亦有不同,因此新的滙率期貨合約,需要解決以那一個水平為參考作價的問題,預料交易所仍然需要與內地當局及業界交流,估計人民幣期貨這種產品最快要今年底或明年初才會在港交所登場。
滙豐認接觸 惟未落實
滙豐銀行發言人接受查詢時承認,該行就擔任人民幣滙率期貨合約莊家事宜,與港交所進行初步交流,但現階段並未落實任何安排。渣打銀行(香港)發言人,對有關商討不予置評;中銀香港(2388)發言人亦拒絕評論。
據悉,港交所已初步接觸三家發鈔銀行,另外亦與兩家美資行及一家歐資行,洽談滙率期貨莊家事宜及具體技術操作。CBID引述消息稱,外資行包括法巴及摩根大通。
港交所擬推出的人民幣滙率期貨合約,實乃現時銀行同業間(interbank),透過場外交易方式(OTC)買賣的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合約(NDF)的「場內版」,場內交易以規範化的交易所平台進行,買家需要繳付合約按金。
根據港交所的建議,合約的交易時間為早上8時半至下午5時,與目前港交所其他非股票類產品,如港元拆息及外滙基金票據期貨的場內交易時間一致,以美元合約為例,交易按每個差價1點子跳動(0.00001),合約到期日以美元或港元現金交收。
等同NDF「場內版」交易
早於年前,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旗下的國際貨幣市場(IMM),已透過全球電子交易平台,提供以美元交收的人民幣期貨合約買賣。不過,財資市場人士指出,由於有關產品欠缺市場流通性及深度,所以自發展以來一直不算成功。
不過,本港享有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優勢,本地滾存的人民幣資金規模逐漸增多,因此港交所雖然較芝加哥遲起步,反而有較大發展的潛力,加上新修訂《人民幣清算協議》簽署後,證券行可在銀行開立人民幣賬戶,解決了價格波動時,追收按金等技術問題。
現時港交所並沒有外滙期貨的產品,其實在02年前,港交所曾推出相關產品,當時產品名為日轉期滙,可以買賣的產品包括日圓、歐元等主要外幣,但由於成交稀疏,最後港交所在02年5月17日停止了所有日轉期滙產品的買賣。
港交所人民幣期貨概要
‧每張合約價值為100萬元人民幣
‧分兩個系列,分別以美元及港元計價
‧美元合約最低價格波幅為0.00001,港元合約為0.0001
‧合約期限包括即月及其後連續12個月
‧交收日為合約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最後交易日為交收日前兩天
‧交易時間為每個交易日上午8:30至下午5:00,合約最後交易日則為上午8:30至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