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談過工廠轉型,最近遇上年多冇見的外省廠佬,此君原籍湖北,來粵超過18年,當年民工之身,打拼幾年,用「情」打動老闆獨女,一躍成為「僱主」。不要以為他的本事只有「媾女」,還記得筆者98年初次與他見面,在他的辦公室等了1個小時,不耐煩跑到廠內找,遠遠看到他親身教授員工工作,當時溫度超過40度,身上汗水直流,仍然非常專注,後來邀約晚飯一頓,他因加班緣故,沒有答應。從經銷商得知,他的勤力,行頭有名!
此君製造鞋的一個零部件,勞動力密集,產值低,以數量為主,從90年代少於50人的小廠,到2000年後的200多人的中型工廠,成績有目共睹;但03年SARS,全行受到環球經濟打擊,生意一落千丈,友人重新上路,除了維持舊廠的營運,開始與其他人合作開拓電子零部件生產,當時知道這個消息,有點詫異,沒有技術背景,如何從一個在筆者看來「低端」的行業,上馬一個「高科技」去呢?
沒想到03年的決定,今天友人成為蘋果產品的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去年中更親身飛到美國簽約,筆者對未能為友人提供繙譯服務,換取「蘋果」總部一遊,已經向他發出嚴重警告。
要留意本行以外發展
轉型的例子,有成功,有失敗。向友人請教,他只是謙虛的回應運氣使然。
但大家聊天過程中,筆者可聽出幾點,第一、當專注一件事情上時,不要把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封密,要留意本行以外發展;第二、要把自己保持在拼搏狀態,遇到「大環境」和「小事件」困難時,倍要忍耐和付出;第三、成功的確不能單靠個人能力,身旁的友好或比金錢更能讓你把握長遠利益。
mailto:[email protected]